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3-11-20

名詞介紹


脾風[1],病證名。

1.為脾受風邪之病。《素問[2].風論》:「脾風之狀,多汗惡風,身體怠惰,四肢不欲動,色薄微黃,不嗜食,診在鼻上,其色黃。」《素問.玉機真藏論》:「肝傳之脾,病名曰脾風,發癉,腹中熱,煩惱,出黃。」此病須與太陽病[3]、太陰病[4]和一些濕病[5]相區別。治宜白術湯。

2.即慢脾風[6]。詳該條。

3.指搐後變瘧的病證。《幼科發揮》:「發搐後變瘧者,此脾風之證也。」

脾風,是指脾受風邪所致的病證。其主要症狀為多汗、惡風、身體怠惰、四肢不欲動、面色萎黃、不思飲食,舌質淡黃,脈浮緩。

脾風的病因主要是風邪侵襲脾臟,或脾虛不能運化水濕,水濕內停,化生風邪,從而導致脾風的發生

脾風的治療,以祛風、健脾為主。常用方劑有白術湯、四君子湯六君子湯等。

脾風的預防,主要是注意防風保暖,避免受涼,同時要注意飲食調理,多吃健脾益氣的食物,如山藥白扁豆蓮子等。

參考資訊


  1. 慢脾風(脾風):病因病機,臨床表現,中藥治療,預防,_中文百科全書

  2. 素问(中医古籍)_百度百科

  3. 太陽病 - 維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書

  4. 太阴病_百度百科

  5. 湿病_百度百科

  6. 慢脾風(脾風):病因病機,臨床表現,中藥治療,預防,_中文百科全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