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脾風

脾風為中醫病證名,主要涉及脾臟受風邪侵襲或功能失調所引發的病症。根據古籍記載與臨床表現,脾風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:

1. 脾受風邪之證

出自《素問·風論》與《素問·玉機真藏論》,指風邪犯脾,導致脾失健運的病症。

  • 主要症狀:多汗惡風、身體倦怠、四肢乏力、面色微黃、食欲不振。診察時可見鼻部色黃。
  • 病機:風邪內傳於脾,影響其運化功能,或由肝病傳脾(如《玉機真藏論》所言「肝傳之脾」),進一步化熱,表現為腹中煩熱、小便黃等。
  • 鑒別:需與太陽病(表證)、太陰病(裏寒濕)及一般濕病區分。
  • 治法:以健脾祛風為主,如《素問》提及的「白術湯」(或後世演繹的白術類方劑)。

2. 慢脾風

脾風的另一稱呼,屬小兒慢驚風範疇,多因脾虛肝亢或久病傷陽所致。

  • 特點:病程緩慢,常見於小兒,表現為手足微搐、神疲昏睡、面色萎黃等虛寒之象。
  • 相關理論:可參考「慢脾風」專條,其治法側重溫補脾陽、息風固本。

3. 搐後變瘧之證

見於《幼科發揮》,指小兒驚搐後轉為瘧疾的病症,亦歸屬脾風。

  • 病機:脾虛風動,餘邪未清,影響氣機升降,故抽搐後續發寒熱往來(瘧狀)。
  • 治療方向:調理脾胃兼祛風邪,如六君子湯加減或針對瘧證的方藥。

中醫理論延伸

脾風的病因與「風邪」及「脾虛」密切相關。風為陽邪,易襲陽位,而脾主肌肉四肢,故受風後常見怠惰、四肢不舉;脾色黃,病則色現於鼻(面部望診)。此外,脾失健運可生內濕,與風邪相合則病情纏綿,如《玉機真藏論》所述「出黃」(濕熱下注)。歷代醫家對脾風的論述,均強調「風」與「脾」的互動關係,治療上需辨明虛實寒熱,不可單純祛風。

(註:本文基於古籍與中醫理論整理,具體辨證須結合臨床實際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