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風多涎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脾風多涎

病證名,首見於《太平聖惠方》,指小兒口涎分泌過多,伴隨乳汁難以吞嚥,甚則精神萎靡、嗜睡。此證多因風邪外襲,內犯脾胃,導致脾胃運化失司,津液不循常道,上泛於口而成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「脾在液為涎」,涎為脾之液,脾虛或受邪擾時,涎液分泌失調。風邪屬陽,其性開泄,易襲陽位。風邪客於脾胃,擾動中焦氣機,使脾失健運,胃失和降,津液不化,聚而為涎,上溢於口,故見多涎。若風邪夾痰,痰涎壅滯,更可阻遏清陽,導致神識昏蒙、嗜睡。

臨床表現

  1. 主症:口涎頻流,量多清稀或黏稠,甚則浸漬頤頷。
  2. 兼症:吮乳困難、食欲不振,或伴嘔吐;精神不振,面色萎黃,舌苔白滑或膩,指紋淡滯。
  3. 重症:痰涎壅盛者,可見昏昏欲睡,呼吸不暢,此為風痰閉阻之象。

治法與方藥
治宜 調和脾胃、疏風豁痰,以恢復中焦升降之機。

  • 主方:選用《太平聖惠方》之 防風散,組成包括防風、羚羊角、人參、枳殼、甘草、半夏。
    • 防風:祛風解表,散脾經風邪。
    • 羚羊角:清肝息風,防風邪化熱。
    • 人參、甘草:補益脾氣,助運化之功。
    • 枳殼、半夏:理氣化痰,降逆和胃,使痰涎下行。

辨證加減

  1. 脾虛明顯:加白朮、茯苓以健脾滲濕。
  2. 痰濕偏盛:酌加陳皮、膽南星以增強化痰之力。
  3. 風邪化熱:見涎黏口臭,加黃芩、竹茹清熱化痰。

相關理論延伸
此證與「小兒滯頤」(涎液淋漓)有相似之處,但「脾風多涎」更強調風邪為誘因,且多伴隨神志症狀。後世醫家如錢乙《小兒藥證直訣》進一步指出,小兒脾常不足,風邪易乘虛而入,治療時需注重扶脾與祛風並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