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風多涎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脾風多涎,病證名。出《太平聖惠方》。指小兒口涎多,乳汁不下,甚則昏昏多睡。由風邪襲入脾胃所致。治宜調和脾胃,疏風豁痰。用防風散(防風、羚羊角、人參、枳殼、甘草、半夏)。

脾風多涎,出自《太平聖惠方》。小兒脾胃虛弱,風邪乘虛而入,侵犯脾胃,導致脾失健運,水濕停聚,津液泛溢,從而出現口涎多、乳汁不下、昏昏多睡等症狀。

脾風多涎的治療,首先要調和脾胃,健脾祛濕。可以用白朮、茯苓、山藥、扁豆等健脾祛濕的藥物。其次要疏風豁痰。可以用防風、白芷、荊芥、薄荷等疏風解表的藥物。最後要養陰生津。可以用麥冬、石斛、天冬、沙參等養陰生津的藥物。

脾風多涎的預防,主要是注意飲食衛生,避免食用生冷油膩、辛辣刺激的食物。同時要注意保持室內空氣流通,避免受涼感冒。如果出現脾風多涎的症狀,要及時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病情。

以下是《太平聖惠方》中脾風多涎的相關記載:

【脾風多涎】

治小兒口涎多,乳汁不下,甚則昏昏多睡。

防風散(防風、羚羊角、人參、枳殼、甘草、半夏)。

上六味,為末,煉蜜丸,如梧子大。每服五丸,食後,薑湯下。

【方解】

防風散中,防風、羚羊角、人參、枳殼、甘草、半夏等藥,均有疏風解表、健脾祛濕、養陰生津之功,可用於治療脾風多涎。其中,防風、羚羊角可疏風解表,健脾祛濕;人參、枳殼可健脾益氣,化痰止咳;甘草、半夏可養陰生津,潤肺止咳。諸藥合用,共奏疏風解表、健脾祛濕、養陰生津之功,可有效緩解脾風多涎的症狀。

【臨床應用】

脾風多涎多見於小兒,臨床主要表現為口涎多、乳汁不下、昏昏多睡等症狀。治療時,可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,在防風散中加減藥物。如患者兼有脾虛濕盛,可加白朮、茯苓、山藥、扁豆等藥;如患者兼有風熱上攻,可加菊花、薄荷、荊芥等藥;如患者兼有陰虛內熱,可加麥冬、石斛、天冬、沙參等藥。

【注意事項】

脾風多涎患者在治療期間,應注意飲食清淡,避免食用生冷油膩、辛辣刺激的食物。同時要注意保持室內空氣流通,避免受涼感冒。如果出現脾風多涎的症狀,要及時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