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風疝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脾風疝,中醫病名。出自《素問·刺逆從論》。《素問·刺逆從論》曰:「太陰有餘,病肉痹、寒中;不足,病脾痹,滑則病脾風疝。」張志聰註:「太陰脈滑,則土邪有餘。脾風疝者,即(疒頹)腫重墜之屬,脾在濕也。」
脾風疝是指脾臟受風邪侵襲,導致脾臟功能失調,出現腹脹、腹痛、大便溏泄、下肢浮腫等症狀。
脾風疝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:
- 脾虛:脾主運化,如果脾虛,則運化功能失常,水濕停聚,形成腹脹、腹痛、大便溏泄等症狀。
- 風邪侵襲:風邪最易侵犯脾臟,如果風邪侵襲脾臟,則會導致脾臟功能失調,出現腹脹、腹痛、大便溏泄等症狀。
- 飲食不節:飲食不節,過食生冷油膩食物,會損傷脾胃,導致脾虛,從而引發脾風疝。
脾風疝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方面:
- 腹脹:腹脹是脾風疝最常見的症狀,多表現為上腹部脹滿,噯氣頻繁,不思飲食。
- 腹痛:腹痛是脾風疝的另一常見症狀,多表現為隱痛、鈍痛,可伴有腹部不適、腹部脹滿等症狀。
- 大便溏泄:大便溏泄是脾風疝的常見症狀,多表現為大便稀薄、不成形,可伴有腹痛、腹脹等症狀。
- 下肢浮腫:下肢浮腫是脾風疝的常見症狀,多表現為雙下肢水腫,可伴有腹脹、腹痛等症狀。
脾風疝的診斷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,結合中醫四診進行辨證。
脾風疝的治療以健脾益氣、祛風化濕為主。常用中藥有白朮、茯苓、山藥、扁豆、陳皮、藿香、佩蘭等。
脾風疝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:
- 飲食宜清淡,不宜過食生冷油膩食物。
- 注意休息,避免過度勞累。
- 保持良好的心情,避免情緒波動。
- 適當鍛鍊,增強體質。
脾風疝是一種常見的中醫病症,如果出現相關症狀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治療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