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風疝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脾風疝
脾風疝為中醫古籍所載之病名,首見於《素問·刺逆從論》,原文提及:「太陰有餘,病肉痹、寒中;不足,病脾痹,滑則病脾風疝。」此病與太陰脾經之氣血盛衰及運行失調密切相關,屬中醫「疝病」範疇,然其涵義與現代西醫學所稱之疝氣有所不同,乃中醫特有之病理概念。
病因病機
脾風疝之形成,主要責之於脾臟功能失調,尤以「脾濕」與「風邪」相兼為患為關鍵。張志聰於《黃帝內經素問集注》中注解:「太陰脈滑,則土邪有餘。脾風疝者,即(疒頹)腫重墜之屬,脾在濕也。」指出脾經氣血滑利有餘,濕邪內蘊,復感風邪,風濕相搏,阻滯經絡,導致氣機不暢,發為疝病。此外,脾虛運化無力,水濕停聚,亦可能進一步加重病情。
臨床表現
脾風疝之症狀,可表現為局部腫脹、重墜感,或伴有疼痛,其特點多與濕邪下注相關。因脾主肌肉,濕性趨下,故病位常見於下腹、陰部或下肢。若風邪偏盛,或可見遊走性疼痛;濕邪偏重則腫脹明顯,病程纏綿。部分文獻將此病與「脾臟中風」相聯繫,認為其或伴隨肢體倦怠、腹脹、便溏等脾失健運之兼症。
辨證與相關概念
- 與風疝之關係:
風疝為《內經》所載疝病之一,多因風邪侵襲肝經所致,症見陰囊腫痛、時發時止。脾風疝則以脾濕為本,風邪為標,病位與病機略有差異,然二者皆屬「疝」病範疇,可相互參照。 - 與脾痹之異同:
《素問》同時提及「脾痹」,此為脾氣不足、氣血凝滯之證,症見四肢懈惰、胸悶嘔惡。脾風疝則偏實證,以濕邪壅滯為主,二者虛實有別,然皆與太陰脾經相關。
治法探討
歷代醫家對脾風疝雖未專列方藥,然依其病機,可從「祛風除濕、健脾理氣」入手。若濕重者,可選用平胃散、五苓散等化濕之劑;風邪偏盛者,可佐以防風、羌活等祛風藥;若氣滯腫痛明顯,可配合木香、砂仁等行氣之品。針灸治療可取太陰經穴,如三陰交、陰陵泉等,以調脾化濕。
古籍考證
脾風疝之記載,除《素問》外,後世醫家如張介賓、馬蒔等亦有所發揮,多強調「太陰脈滑」為其脈象特徵,並與脾濕致疝之病機相呼應。此病名雖後世臨床較少沿用,然其理論仍為中醫辨治疝病提供重要參考,尤其對風濕夾雜、脾失健運之證候具指導意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