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脾疳

脾疳為中醫「五疳」之一,又稱「疳積」、「食疳」、「奶疳」或「肥疳」,屬小兒常見脾胃病證,多因餵養失當、飲食不節,導致脾胃受損,運化失常,氣血生化不足,日久成疳。

病因病機

脾疳的形成與「積滯」密切相關。《證治準繩》指出:「積為疳之母」,意指飲食停滯未消,久則損傷脾胃,氣機壅滯,進一步化熱耗氣,致使津液虧虛,肌肉失養,形成疳證。其病機核心為 脾胃虛弱,積滯內生,若遷延不癒,可演變為 虛中夾實 之候。

臨床表現

  1. 初期(積滯階段)

    • 面黃肌瘦,但食欲亢進(能食易飢)。
    • 大便不調,時乾時稀,或泄瀉酸臭。
    • 睡眠不安,多汗、齘齒(磨牙),喜俯臥。
    • 舌苔厚膩,脈滑或數。
  2. 後期(疳積已成)

    • 形體明顯消瘦,面色萎黃無華。
    • 胸膈痞悶,腹部脹大(疳脹),青筋隱現。
    • 乳食減少,腹瀉頻作,大便夾未消化食物,氣味酸腐。
    • 精神萎靡,倦怠懶言,動作遲緩,甚則發育遲滯。

辨證論治

  1. 積滯為主

    • 治法:消食導滯,調和脾胃。
    • 方藥:保和丸(山楂、神麴、萊菔子、陳皮、半夏、茯苓、連翹)加減。若熱象明顯,可加黃連、胡黃連;腹脹甚者加厚朴、木香。
  2. 脾虛夾積

    • 治法:健脾消疳,益氣和中。
    • 方藥:肥兒丸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黃連、胡黃連、使君子、神麴、麥芽、山楂、甘草)為主方,配合參苓白朮散(人參、茯苓、白朮、山藥、扁豆、蓮子、薏苡仁、砂仁等)加減。若氣虛甚者,加黃耆;腹瀉不止加訶子、肉豆蔻。

中醫特色觀點

  • 「疳」與「積」的關係:中醫強調「無積不成疳」,積滯是脾疳的病理基礎,故治療需注重 消積與補脾並行,尤重運化之機。
  • 「疳證多兼蟲」:部分脾疳患兒因脾胃虛弱,易寄生蟲積,可佐使君子、檳榔等驅蟲藥,但需辨證使用。
  • 調護要點:雖不列為治療主軸,但中醫歷來重視飲食調攝,主張「節飲食,慎寒溫」,避免過食生冷、黏膩之物,以護脾胃之氣。

脾疳的治療需分階段辨證,早期以消導為主,後期則側重補益,臨床需靈活權衡虛實輕重,方能收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