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疳積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脾疳積

脾疳積為中醫病證名,首載於《幼科證治準繩》,屬小兒疳積範疇,以兩脅間結塊如石、按之疼痛,並伴隨面黃肌瘦為主要特徵。其成因多與先天稟賦不足、後天調護失宜相關,或因營血虧虛,復感外邪,內傷乳食,致使氣滯血瘀,肝脾功能失調而成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營血虛弱:小兒臟腑嬌嫩,若先天不足或後天失養,氣血生化乏源,經脈失濡,易致氣機壅滯。
  2. 外邪侵襲:風寒之邪外襲,阻遏氣機,影響肝脾疏泄運化之功。
  3. 乳食內傷:過食生冷肥甘,損傷脾胃,食滯中焦,久則化熱生痰,與氣血搏結,形成積塊。
  4. 氣滯血瘀:肝氣鬱結,脾失健運,氣血運行不暢,瘀阻脅下,結為硬塊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兩脅下觸及硬塊,質地堅硬如石,按壓痛甚。
  • 兼症:面色萎黃,形體消瘦,腹脹納差,或見低熱,大便不調(或溏或結),舌質暗紅或有瘀斑,脈弦澀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宜疏肝理脾、活血化瘀、消積散結,常用方藥如下:

  • 行氣活血:柴胡、青皮、枳殼疏肝解鬱;當歸、赤芍、五靈脂、蒲黃活血化瘀。
  • 軟堅散結:鱉甲鹹寒,擅消癥瘕;地龍通絡散結。
  • 健脾消積:雞內金健胃消食,茜草涼血化瘀。

若兼熱象,可加黃芩、梔子清熱;若氣虛明顯,酌加白朮、茯苓健脾益氣。

中醫辨證要點

脾疳積需與食積蟲積等鑑別:

  • 食積:以脘腹脹滿、噯腐吞酸為主,無明顯脅下結塊。
  • 蟲積:多伴繞臍痛、面有蟲斑,糞便見蟲卵。

此證反映肝脾同病,氣血瘀滯之候,臨床需結合患兒體質,辨明虛實,靈活用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