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脾寒
1. 病證名
脾寒為中醫常見病證,指脾陽不足或寒邪內侵所致的病理狀態。其成因多與飲食生冷、外感寒邪,或素體陽虛有關。主要症狀包括:
- 消化功能減退:食慾不振、腹脹、大便溏薄。
- 氣機不暢:噫氣頻作、脘腹滿悶,甚則憂恚不樂,如《備急千金要方》所載:「治脾寒飲食不消,勞倦氣脹,噫滿,憂恚不樂。」
- 體徵:舌淡苔白滑,脈沉遲。
2. 病機與脾陽虛之關聯
脾寒與脾陽虛密切相關,二者皆屬脾之陽氣不足,然脾寒更強調「寒象」表現,如畏寒、四肢不溫;脾陽虛則涵蓋更廣,可能兼見水濕停聚(如浮腫、痰飲)。部分醫家將脾寒視為脾陽虛的輕症或初期表現。
3. 中醫治法
- 溫中散寒:常用方劑如理中湯(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甘草),或《千金》檳榔散(檳榔、茯苓、陳皮等)以行氣化滯。
- 艾灸療法:選取中脘、足三里等穴,助益脾陽。
- 飲食調養:宜甘溫補脾,如生薑、大棗、山藥,忌生冷瓜果。
4. 古籍論述
除《千金要方》外,《聖濟總錄》亦提及:「脾寒則氣滯,運化失司。」說明脾寒影響氣機升降與水穀精微輸布,進一步可導致氣血生化不足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