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脾寒:中醫病證名

脾寒是指脾陽虛衰、運化失職所表現的證候,常出現脘腹冷痛、食慾不振、大便溏薄、舌淡苔白、脈沉遲等症狀。脾寒的主要病因包括飲食不節、過食生冷、久病傷脾、感受寒邪、年老體弱和久居寒濕之地等因素。

脾寒的臨床表現

脾寒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
  1. 脘腹冷痛:患者常感到胃脘部位冷痛,疼痛可放射至背部,並伴有腹脹、噯氣、食慾不振等症狀。
  2. 食慾不振:胃口不好,食量減少,吃飽後容易腹脹和噯氣。
  3. 大便溏薄:常呈現稀薄、不成形的大便,顏色淡黃甚至水樣便。
  4. 舌淡苔白:舌質淡白,舌苔白膩,舌邊有齒痕。
  5. 脈沉遲:脈象沉遲,有力。

脾寒的治療與方劑

脾寒的治療主要以溫補脾陽為主,常用的方劑有:

  1. 四君子湯:由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組成,具有健脾益氣、溫中補虛的作用。
  2. 補中益氣湯:由黃芪、人參、白朮、甘草、當歸、陳皮、升麻、柴胡組成,具有補中益氣、升陽舉陷的功效。
  3. 理中湯:由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乾薑、附子組成,具有溫中散寒、健脾益氣的作用。

脾寒的預防方法

  1. 飲食宜清淡,避免過食生冷油膩之物。
  2. 注意保暖,避免受寒。
  3. 適當鍛鍊,增強體質。
  4. 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

如果脾寒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導致脾胃功能更加虛弱,甚至引起其他疾病。因此,對於有脾寒症狀的患者應及早就醫,並按照中醫的治療原則進行調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