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陳元功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清代醫家陳元功,字晏如,江蘇吳縣人士,為吳門醫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。其學術淵源可追溯至金元四大家學說,尤以朱丹溪養陰學說為宗,兼採張元素藥物歸經理論,形成獨特的臨證用藥風格。

陳氏畢生潛心醫藥研究,其學術成就集中體現於《本草纂要》一書。該著作突破傳統本草分類框架,首創"性味-歸經-功效"三位一體的論藥體例,收錄常用藥物一百八十餘種,每藥皆詳述其氣味陰陽升降之理,並附臨證配伍心法。如論黃芩時強調"得柴胡退寒熱,佐白朮安胎元,配芍藥治下痢",體現其重視藥物相互作用的思想。

在理論創新方面,陳元功提出"藥性三辨"學說:一辨氣味厚薄,二辨歸經走向,三辨升降浮沉。其《醫方考略》手稿(現藏蘇州圖書館)載有"治痰當分經絡,化痰需別寒熱"的辨證綱領,將張仲景痰飲學說與經絡理論相結合,發展出"經絡痰證"辨治體系。

陳氏臨證特色在於善用輕清之品調理氣機,其醫案中常見以蘇梗、陳皮等藥斡旋中焦,佐以少量川芎、香附疏利氣血。對於江南濕熱病證,創製"清化飲"(由佩蘭、厚朴、茯苓等組成),體現其"治濕不傷陰,清熱不礙脾"的用藥準則。

雖《本草纂要》原帙散佚,但通過《吳醫彙講》等醫籍轉引,可知陳氏對藥物炮製頗有獨見,如主張"半夏之毒在涎,久浸反失其效",提倡減毒存效的改良炮製法。其學術思想對清代吳門醫家如葉天士等人產生深遠影響,在溫病理論形成過程中起到橋樑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