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合胃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中醫名詞詳解:脾合胃
一、臟腑相合之基礎
「脾合胃」為中醫臟腑相合理論之重要組成,屬「臟(陰)與腑(陽)」的表裡配屬關係。二者通過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相互絡屬,形成功能上的緊密聯繫。《靈樞·本輸》明言:「脾和胃,胃者五穀之腑」,強調脾胃協同主司水穀運化的核心地位。
二、生理功能互補
-
納運相協
- 胃主受納腐熟:胃為「水穀之海」,接受並初步消化飲食,化為食糜,其氣以降為順。
- 脾主運化升清:脾將胃傳輸之水穀精微進一步轉化,上輸心肺以布散全身,其氣以升為健。
二者一納一運,共為氣血生化之源,共稱「後天之本」。
-
燥濕相濟
- 脾屬太陰濕土,性喜燥而惡濕,濕邪易困脾陽,致運化失職。
- 胃屬陽明燥土,性喜潤而惡燥,燥熱易傷胃陰,致納降失常。
脾之燥能制胃中津液過盛,胃之潤可防脾精過燥,形成動態平衡。
-
升降相因
- 脾氣主升:將水穀精微上輸於肺,並維持內臟位置穩定。
- 胃氣主降:使食糜下行至小腸,並推動糟粕排泄。
此升降相因之勢,為人體氣機樞紐,若失調則見脘痞、嘔逆、泄瀉等症。
三、病理相互影響
- 虛實傳變
- 胃實證(如食滯)可累及脾,致脾運受阻;脾虛證(如氣虛)常連帶胃納減退。
- 寒熱錯雜
- 脾陽不足易生內寒,與胃中積熱並見,形成「上熱下寒」之複雜病機。
四、臨床應用延伸
- 診斷要點
- 舌診中,脾虛多見舌淡胖有齒痕,胃熱則舌紅苔黃膩。
- 治法特色
- 調理脾胃常需「健脾益氣」與「和胃降逆」並用,如《傷寒論》之半夏瀉心湯,即體現辛開苦降、寒熱平調之法。
五、經典理論補充
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脾胃者,倉廩之官」,後世李東垣《脾胃論》更發展「內傷脾胃,百病由生」之說,強調脾胃對元氣盛衰的決定性作用,進一步深化「脾合胃」的理論內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