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脾橫
定位與取穴
脾橫為經外奇穴之一,首載於《備急千金要方》。其定位於第十一胸椎棘突(即背部正中線第十一椎骨突起處)上方及左右兩側各一寸五分,共三穴。此三穴呈橫向排列,故名「脾橫」。
主治功能
脾橫穴主治與脾胃功能失調及經絡氣血阻滯相關的症狀,包括:
- 消化系統病症:腹滿、食慾不振、嘔吐,因脾失健運所致之濕濁內停。
- 運動系統障礙:腰背疼痛、俯仰不利,與足太陽膀胱經氣血不暢相關。
- 寒熱異常:四肢寒熱不調,反映脾陽不足或濕熱蘊結。
- 黃疸:身黃目黃,屬中醫「陰黃」或「陽黃」範疇,與脾濕肝鬱有關。
- 舌象異常:舌根僵直,提示脾經絡氣血瘀滯或熱邪上擾。
中醫理論基礎
脾橫穴位於足太陽膀胱經循行路徑之側,鄰近脾俞穴(膀胱經第20穴,第十一胸椎旁開一寸五分)。中醫認為,脾主運化水穀精微,若脾失健運,則水濕停聚,氣機不暢,可透過刺激脾橫穴調理局部經氣,疏導脾臟功能。此外,第十一胸椎對應脾胃臟腑反射區,灸之可溫通脾陽,化濕祛滯。
操作方法
《備急千金要方》記載以艾灸為主要療法,每穴灸七壯(艾炷燃燒完一次為一壯)。現代臨床亦可配合針刺,直刺0.5至1寸,得氣後施以平補平瀉手法,以調和氣血。
與其他穴位的關聯
脾橫穴與脾俞穴位置相近,但脾俞屬膀胱經,為脾之背俞穴,主治脾虛證;而脾橫為經外奇穴,側重於緩解脾經氣血橫逆所致之實證(如腹滿、嘔吐)。二者可配合使用,標本兼治。
文獻考據
除《備急千金要方》外,《經外奇穴圖譜》亦收錄此穴,確認其為經外奇穴系統之一。後世醫家認為,脾橫穴之療效與「阿是穴」理論相通,針對特定病機取穴,具有「以痛為腧」的特點。
現代應用探討
現代中醫臨床中,脾橫穴較少單獨使用,多與足三里、中脘等穴配伍,治療慢性胃炎、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屬脾虛濕困者。其定位亦與西醫解剖學的胸神經後支分布區域相關,刺激該穴可能調節內臟神經反射,改善脾胃功能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