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黃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脾黃

脾黃為中醫三十六黃之一,屬黃疸病證範疇,其病機與脾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,多因濕熱蘊結、氣血瘀滯或脾虛運化失常所致。以下分述其古籍記載及中醫理論解析:

古籍文獻記載

  1. 《太平聖惠方》論脾黃

    • 症狀:遍身皮膚及眼目呈金黃色,唇口生瘡,時有呻吟或胡言亂語,伴隨嘔吐逆氣、飲食難下,大便乾澀不通。若見「臍凸」之症,則預後不良,屬難治之候。
    • 治法:方選「土瓜根散」等,以清熱利濕、通腑化瘀為主。
  2. 《聖濟總錄》論脾黃

    • 症狀:兩頰顯露青脈(絡脈瘀滯之象),目黃、牙齦青紫,唇黑生瘡,通身發黃,鼻中如煤煙色(濕熱熏蒸之徵);兼見心腹脹滿、拒食、大便閉結。
    • 治法:內服「豬苓湯」利水滲濕,或「鹽蜜煎」潤腸通便,並可配合灸法(如灸脾俞、中脘等穴)以溫運脾陽。

中醫理論解析

  1. 病機探討

    • 濕熱困脾:脾主運化水濕,若濕熱內蘊,燻蒸肝膽,膽汁外溢則發黃。
    • 瘀血內阻:面頰青脈、唇黑等症,提示氣滯血瘀,絡脈不通。
    • 脾虛失運:久病或素體脾虛,水穀不化,濕濁內停,加重黃疸。
  2. 治療原則

    • 清熱化濕:如茵陳、梔子、黃柏等藥,針對濕熱型黃疸。
    • 活血化瘀:若見青脈、唇色暗黑,可加丹參、赤芍以通絡。
    • 健脾益氣:虛證配伍白朮、茯苓,恢復脾之運化功能。

與他證鑑別

脾黃需與「肝黃」「腎黃」等區分:

  • 肝黃:多伴脅痛、情緒鬱結,病位在肝膽。
  • 腎黃:常見腰膝痠軟、小便不利,屬腎氣不化水濕。

脾黃之辨證,首重脾臟功能異常與濕瘀互結之特徵,臨床須結合四診詳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