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脾火

脾火為中醫常見證候之一,其表現多與胃火相似,然病位與病機側重有所不同。脾主運化,為後天之本,若因飲食不節、情志失調或外邪內蘊,導致脾經鬱熱化火,則發為脾火證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飲食因素:過食辛辣厚味、炙煿之品,積熱內生,蘊結於脾。
  2. 情志失調:憂思過度,氣機鬱滯,久則化火,灼傷脾陰。
  3. 外邪傳裡:濕熱之邪內侵,或他臟之火(如心火、肝火)移熱於脾。

臨床表現
脾火證候與胃火相近,然脾火更易兼見濕熱之象,常見症狀如下:

  • 口唇異常:口唇紅腫、乾裂,或生瘡潰爛,此因「脾開竅於口」。
  • 消化失司:脘腹灼熱、嘈雜易飢,或見大便黏滯臭穢、小便短赤。
  • 舌脈特徵:舌質紅,苔黃厚膩,脈滑數或濡數,反映濕熱內蘊。
  • 其他兼症:身熱不揚、肢體困重,或見皮膚癤腫,此為脾主肌肉、濕熱外泛之徵。

辨證要點
脾火需與胃火鑑別,二者雖同屬中焦熱證,然胃火多見口渴引飲、牙齦腫痛等陽明經症;脾火則以濕熱交蒸、口唇病變為特點,且常伴隨脾運不健之象。

治療原則
以清瀉脾熱、化濕和中為主,方選瀉黃散(藿香、梔子、石膏、防風等)加減。若濕重者,可佐以茯苓、薏苡仁;熱盛者,酌加黃連、黃芩。針灸可取脾經穴位如公孫、三陰交,以調理氣機、清熱化濕。

附:與胃火之異同
《醫宗金鑒》提及「脾火證多同胃火」,然胃火偏燥,脾火多濕,臨床須細辨濕熱之輕重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