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積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脾積
脾積為中醫古籍所載之病證,屬「五積」之一,首見於《難經·五十五難》,又名「痞氣」。此病以脾臟功能失調為核心,因氣機鬱滯、痰濕瘀血結聚而成,其病位在脾,與脾胃運化、氣血生化密切相關。
病因病機
脾積多因飲食不節、情志失調,或外邪內侵,導致脾失健運,氣滯濕阻,久則痰瘀互結,積聚成塊。脾主運化水穀,若脾陽不振,水濕停聚,與氣血相搏,則形成積聚。《脈經·平五臟積聚脈證》指出:「診得脾積,脈浮大而長」,反映邪氣壅滯、正氣抗爭之象。
臨床表現
脾積之證候特徵如下:
- 腹部症狀:心下(胃脘部)痞滿,觸之如有硬塊,狀如桃李堆疊;腹脹滿悶,食後尤甚,甚則腸鳴泄瀉。
- 全身症狀:四肢沉重乏力,足脛浮腫,甚則逆冷(脛腫厥);臥不安穩,因氣機壅滯而不得舒緩。
- 脾胃虛損:飢時症狀稍減,進食後加重(「飢則減,飲則見」),此因脾虛不運,穀氣與積滯相爭所致。
- 色診特徵:面色萎黃,因脾主肌肉,積久則氣血虧虛,肌失濡養。
治法與方藥
歷代醫家對脾積的治療主張疏肝健脾、化痰消積。明代王肯堂於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提出:
- 七氣湯:理氣解鬱,適用於氣滯為主的脾積。
- 紅丸子:活血化瘀,針對痰瘀互結之證。
- 痞氣丸:專治痞氣積聚,方中多含健脾消痞之品,如枳實、白朮等。
與痞氣的關係
脾積與「痞氣」名異而實同,皆屬脾臟積聚之病。《難經》以五積配五臟,脾積即痞氣,其病機均涉及氣滯、痰濕、血瘀。治療上需辨明虛實,實者以攻邪為主,虛者則需攻補兼施,兼顧脾胃陽氣。
脾積之證,反映了中醫「積聚」理論的整體觀,強調調理氣血、恢復脾運為治療關鍵。後世醫家在此基礎上,結合具體證候,發展出多樣化的辨治思路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