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驚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脾驚,又稱脾虛驚,是小兒驚證的一種。小兒脾常不足,若脾虛失運,則可導致水濕內停,痰濁上泛,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,而出現驚風抽搐等症狀。脾驚的臨床表現主要有:
- 發病多在半歲至三歲之間,以一歲以內的小兒為多。
- 起病急驟,常在哭鬧、驚嚇、受涼等因素下誘發。
- 症狀主要表現為驚風抽搐,兼有五心熱、乾嘔、腹脹、便溏等。
- 舌質淡,苔薄白,脈細弱。
脾驚的治療以健脾益氣、化痰清熱為主。常用方藥有香砂六君子湯、保和丸、小兒回春丹等。
脾驚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- 注意小兒的飲食,避免過食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。
- 注意小兒的衛生,避免接觸不潔的物品。
- 注意小兒的保暖,避免受涼。
- 加強小兒的體質鍛鍊,提高免疫力。
脾驚是一種常見的小兒疾病,如果治療及時,預後一般良好。但如果治療不當,或病情嚴重,則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後果,甚至危及生命。因此,家長在發現小兒有驚風抽搐等症狀時,應及時帶孩子到醫院就診,以免耽誤病情。
以下是《小兒病源方論》中關於脾驚的論述:
- 「脾驚者,小兒驚風,兼五心熱、乾嘔也。蓋脾主四肢,其氣散於五指,故五心熱;脾主運化,其氣上輸於心,故乾嘔。」
- 「脾驚之治,當以健脾益氣、化痰清熱為法。若脾虛甚者,可用香砂六君子湯;若痰熱甚者,可用保和丸;若驚風甚者,可用小兒回春丹。」
脾驚是一種比較嚴重的疾病,如果治療不當,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後果。因此,家長在發現小兒有驚風抽搐等症狀時,應及時帶孩子到醫院就診,以免耽誤病情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