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驚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脾驚

脾驚為臟腑驚證之一,首見於宋代《小兒病源方論》,屬小兒驚風範疇。其病機多與脾臟功能失調相關,尤見於小兒脾常不足之體質。

病因病機

脾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水穀精微,亦主統血與肌肉四肢。若小兒飲食不節、脾胃受損,或外感邪氣內犯,致脾失健運,痰濕內生,化熱生風,上擾心神,則發為脾驚。此證常見於急慢驚風,尤以脾虛肝旺或心脾積熱者為多。

臨床表現

脾驚之證,除驚風常見之抽搐、目竄、意識不清外,特見以下特徵:

  1. 五心煩熱:手足心與心胸部位燥熱,此因脾陰不足,虛熱內生,或積滯化熱所致。
  2. 乾嘔氣逆:脾虛不能運化水濕,胃氣上逆,故見乾嘔或噯氣,甚則嘔吐痰涎。
  3. 兼見脾虛之象:如面色萎黃、腹脹、大便溏泄或秘結,舌苔厚膩或剝脫,脈象弦滑或細數。

辨證與治法

脾驚屬本虛標實之證,臨床須辨明虛實主次:

  • 脾虛肝乘型:驚搐緩發,伴倦怠乏力,治宜健脾平肝,方選六君子湯鉤藤飲加減。
  • 心脾積熱型:驚躁劇烈,唇紅口渴,宜清心脾積熱,用瀉黃散導赤散化裁。
    若痰濕壅盛,可佐以溫膽湯豁痰熄風;若久病傷陰,則以益胃湯滋養脾陰。

古籍論述

《小兒藥證直訣》提及「脾病生風」,與脾驚病機相類,強調「土虛木搖」之理;《幼幼集成》進一步指出,小兒驚風「因脾弱而肝強者十居六七」,可見脾驚於臨床之重要性。

(全文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