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精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脾精
脾精,又稱「脾之精氣」,為中醫藏象理論中脾臟功能活動的核心物質,源自水穀精微的運化與輸布。《素問·示從容論》言:「四肢解墮,此脾精之不行也。」指出脾精虧虛可致四肢倦怠無力,反映其與肢體活動及能量供給的密切關聯。
脾精的生成與功能
- 來源與生成
脾精由脾胃受納、腐熟水穀後化生而成。《靈樞·營衛生會》強調「穀入於胃,以傳與肺,五臟六腑皆以受氣」,說明脾精為後天之本,是氣血津液生成的物質基礎。其化生依賴脾陽的溫煦與脾氣的推動,若脾胃虛弱,則脾精不足。 - 生理作用
- 滋養四肢肌肉:脾精通過經脈輸布至全身,尤以四肢為要。《素問·太陰陽明論》云:「脾病而四肢不用」,即因脾精不布,肌肉失養而痿弱。
- 化生氣血:脾精為「氣血生化之源」,上輸於肺化為宗氣,注於脈中成血,故《醫宗必讀》稱「一有此身,必資穀氣,穀入於胃,灑陳於六腑而氣至,和調於五臟而血生」。
- 濡養五臟:脾精通過「散精」功能上歸於肺,下滋腎精,維持五臟協調。如《黃帝內經》所述「脾脈者土也,孤臟以灌四傍」,強調其濡養他臟的作用。
脾精失調的病理表現
-
脾精不足
多因飲食勞倦或久病耗傷,症見面色萎黃、形體消瘦、倦怠乏力、食少便溏,甚則水腫(因土不制水)。《諸病源候論》稱「脾氣不足,則四肢不用,後泄食不化」,即描述脾精虧虛的典型症狀。 - 脾精不布
若脾氣不升或濕濁困脾,可致精微停滯,見脘腹脹滿、痰飲內生,或《金匱要略》所云「脾色必黃,瘀熱以行」之黃疸,此為脾精不運,鬱而化熱之象。
脾精與相關概念辨析
- 與脾陰之別:脾精屬廣義精微物質,涵蓋氣、陰、陽的生成基礎;脾陰則專指滋潤脾臟的陰液,為脾精所化生的具體成分之一。
- 與胃津關係:胃主受納腐熟,脾主運化升清,兩者協作完成水穀精微的提取與輸送,故《臨證指南醫案》謂「脾宜升則健,胃宜降則和」,二者失調皆可影響脾精的生成。
脾精理論貫穿中醫對消化、代謝及營養輸布的整體認識,臨床重視調理脾胃以固護精氣,亦為「治未病」思想的重要體現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