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脾絕

證名,屬五臟絕候之一,指脾氣衰竭所現之危重證候。中醫理論認為,脾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水穀、統攝血液,若脾氣絕,則生化之源竭,多預後不良。

病因病機

脾絕多因久病重疾、氣血耗竭,或邪氣壅盛、正氣潰敗所致。脾氣衰敗,則運化失司,肌肉失養,血脈不榮,呈現一系列危象。

臨床表現

  1. 脈象特徵

    • 《中藏經》指出:「面青,無右關脈者,脾絕也。」右關脈候脾,若此處脈象消失,反映脾氣已絕。
    • 成無己於《註解傷寒論》補充:「環口黧黑,柔汗發黃者,脾絕也。」環繞口唇周圍呈現晦暗黑色,並見冷汗、膚色發黃,為脾敗之兆。
  2. 形體徵兆

    • 《靈樞·經脈》詳述:「足太陰(脾)氣絕者,則脈不榮肌肉。唇舌者,肌肉之本也。脈不榮則肌肉軟,肌肉軟則舌萎、人中滿,人中滿則唇反,唇反者,肉先死。」脾主肌肉,其氣絕則肌肉失養,見舌體萎軟、人中腫滿、口唇外翻等症。
    • 另見「甲篤乙死」之說,謂脾(屬土)氣絕於乙日(屬木),因木克土,病情危篤。
  3. 中風脫證之脾絕

    • 《醫宗必讀》提及中風脫證時言:「若中風昏倒……手撒脾絕。」患者昏迷伴四肢鬆懈無力,手撒不握,為脾氣脫絕之象,屬五臟絕證之一。

病機分析

脾絕之證,核心在於「土敗」:

  • 運化失職:脾失健運,水穀不化,氣血無源,故肌肉萎軟、舌萎。
  • 統血無權:脾不攝血,可伴出血傾向。
  • 濕濁內泛:脾土衰敗,濕濁不化,見膚黃、黧黑、柔汗(陰汗黏冷)。

相關理論延伸

  • 五行生剋:脾屬土,肝屬木,木亢乘土則加速脾絕,故「甲篤乙死」暗合五行勝復之理。
  • 經絡應象:足太陰脾經連舌本、散舌下,故脾絕顯於舌;其華在唇,唇反為外候。

脾絕屬臟氣衰極之候,多見於疾病終末期,歷代醫籍皆視為險證,臨床須綜合四診,細辨形神脈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