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脾咳
病證名
- 脾經咳嗽
脾咳又稱「脾經咳嗽」,主要因脾虛導致土不生金,或脾胃濕熱上逆熏肺所致。《素問·咳論》記載:「脾咳之狀,咳則右脅下痛,陰陽引肩背,甚則不可以動,動則咳劇。」其特徵為咳嗽時牽引右脅下疼痛,並放射至肩背,嚴重時身體活動會加劇咳嗽。此外,患者可能伴有痰涎增多、咳嗽時牽引少腹等症狀。此類咳嗽屬內傷咳嗽範疇,與脾失健運、肺失宣降密切相關。 - 十咳之一
《諸病源候論·咳嗽病諸候》將脾咳列為「十咳」之一,描述其症狀為咳嗽時涎液分泌過多,且咳引少腹。此類咳嗽與脾主運化水濕的功能失調有關,濕濁內停,上逆犯肺,導致咳痰清稀或黏稠,並伴隨少腹不適。 - 五嗽之一
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將脾咳歸類為「五嗽」之一,強調其病因與飲食不節、勞倦傷脾有關。脾虛則水穀精微無法上輸於肺,肺氣不足而咳;或脾濕生痰,痰濕阻肺,引發咳嗽。
中醫病機分析
脾咳的核心病機在於脾肺功能失調。脾屬土,肺屬金,土能生金。若脾氣虛弱,運化無力,則肺氣失養,宣降失常;若脾胃濕熱蘊結,濕熱上蒸於肺,亦會引發咳嗽。此外,脾主四肢肌肉,故脾咳嚴重時可能伴隨肢體活動受限。
辨證要點
- 脾虛型:咳嗽聲低無力,痰多清稀,伴食少腹脹、疲倦乏力,舌淡苔白,脈濡弱。
- 濕熱型:咳嗽痰黏,胸悶脘痞,口苦黏膩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附註
脾咳的治療需以健脾益氣、化痰除濕為主,或清利脾胃濕熱,輔以宣肺止咳。具體用藥需根據辨證結果調整,如六君子湯、二陳湯、清金化痰湯等方劑皆可隨證加減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