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勞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脾勞
病名:脾勞為五勞之一,屬虛勞病範疇,主要因飲食失節、勞倦過度導致脾臟功能受損,進而引發一系列虛損證候。此病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虛勞病諸候》,後世醫家如《外台秘要》及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進一步闡述其臨床表現與治法。
病因病機
脾勞的成因多與以下因素相關:
- 飲食勞倦:長期飲食不節,過飢過飽,或嗜食生冷肥甘,損傷脾陽;勞力過度,耗氣傷脾,導致運化失常。
- 情志失調:憂思過度,氣機鬱結,影響脾之升清功能,形成虛損。
- 久病體虛:他病遷延,氣血生化不足,脾失濡養,功能漸衰。
脾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水穀精微。脾勞日久,則氣血生化乏源,進一步影響全身,可兼見心、肺、肝、腎等臟腑虛損。
臨床表現
脾勞的證候可分為虛熱與虛寒兩類,具體表現如下:
-
脾勞虛熱:
- 身體、眼目、口唇痿黃(類似黃疸但色偏淡)。
- 舌本強直,吞咽困難,唾液分泌異常。
- 或見潮熱、口乾、煩躁等陰虛內熱之象。
- 治法以滋陰清熱為主,如《外台秘要》記載的「生地黃煎」。
-
脾勞虛寒:
- 形體消瘦,四肢乏力,動作遲緩。
- 毛髮枯槁,面色晦暗無華。
- 脘腹脹滿,噯氣頻作,食慾不振,甚則厭食。
- 治法以溫補脾陽為主,如《三因方》的「茱萸膏」或「牛髓補虛寒丸」。
治法與方藥
歷代醫家針對脾勞的不同證型提出相應治法:
- 虛熱證:以養陰清熱、健脾和胃為原則,常用生地黃、麥冬、沙參等藥物。
- 虛寒證:以溫中補虛、益氣健脾為原則,選用吳茱萸、人參、白朮、乾薑等,配合血肉有情之品如牛髓,以補益精血。
與其他虛勞病的區別
脾勞需與「肺勞」「心勞」等五勞相鑑別:
- 肺勞:以咳嗽、氣短、盜汗為主,病位在肺。
- 心勞:以心悸、失眠、健忘為特徵,病位在心。
脾勞則以消化功能障礙、氣血不足為核心表現,病機關鍵在於脾失健運。
文獻記載
- 《諸病源候論》指出脾勞因「飲食勞倦傷脾」。
- 《外台秘要》強調「脾勞熱」與「脾勞虛損」的差異,並列舉對應方藥。
- 《三因方》進一步補充脾勞虛寒的證治,完善其理論體系。
脾勞的調理需注重飲食有節、起居有常,並配合藥物治療以恢復脾之運化功能。此病反映了中醫「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」的核心理論,對後世虛勞病的辨證具有重要影響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