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冷多涎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脾冷多涎
脾冷多涎,又稱捏破涎渦兒,為中醫兒科常見病證之一,主要表現為小兒口涎過多、清稀如水,常流漬於頤頷(下巴)部位。此病證與脾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,屬中醫「脾不攝涎」範疇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「脾為涎」,涎為脾之液,其分泌與脾氣的溫煦和固攝功能相關。若脾陽虛弱,或外感寒邪內傷脾土,導致脾氣虛冷,則無法統攝津液,使涎液失約而外溢。《普濟方·卷三百六十二》指出:「脾之液為涎,脾氣冷不能收制其津液,故流出漬於頤上。」此外,小兒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,脾常不足,更易因飲食生冷或久病傷陽而引發此證。
臨床表現
- 涎液清稀:口水質地稀薄,色白透明,量多且持續外流。
- 頤部濕漬:下巴及頸部常因涎液浸潤而潮濕,甚至引發皮膚濕疹。
- 兼見脾寒之象:如面色蒼白、食欲不振、腹部冷痛、大便溏薄、舌淡苔白滑、脈沉遲等。
治療原則
以溫中健脾、固攝涎液為主,常用方劑如下:
- 益黃散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:
- 組成:陳皮、丁香、訶子、青皮、甘草。
- 功效:溫脾理氣,收澀止涎,適用於脾虛氣滯兼寒者。
- 理中丸(《傷寒論》):
- 組成: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炙甘草。
- 功效:溫中散寒,補益脾氣,適用於純粹脾陽虛寒者。
若兼有腎陽不足(如四肢不溫、夜尿頻多),可加附子(如附子理中丸)以溫補脾腎;若涎液黏稠、兼有濕濁,可佐茯苓、蒼朮等化濕之品。
相關中醫理論延伸
- 脾與涎的關係:《黃帝內經》云「五液所主,脾為涎」,強調脾氣健運則涎液分泌有序。
- 與「胃熱多涎」鑑別:胃熱者涎液多黏稠、口臭、唇紅,治宜清胃瀉火(如瀉黃散),與脾冷多涎之虛寒證迥異。
此證多見於體質虛寒或調護失宜之小兒,治療時需注重長期調理脾陽,配合飲食忌生冷,以固根本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