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冷多涎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脾冷多涎,又名捏破涎渦兒,是指脾氣虛寒,津液不能上輸於口而外溢於頤下的病證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百六十二:「脾之液為涎,脾氣冷不能收制其津液,故流出漬於頤上。」

脾冷多涎的臨床表現為:口角流涎,涎多清稀,面色蒼白,神疲乏力,食慾不振,大便溏薄,舌淡苔白,脈沉細無力。

脾冷多涎的治療宜溫中健脾,可用益黃散理中丸等。

益黃散由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山藥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組成,具有清熱燥濕、健脾益氣的功效。

理中丸由人參、白朮、甘草、乾薑、附子組成,具有溫中健脾、散寒止痛的功效。

脾冷多涎的預防方法包括:

  1. 飲食宜清淡,不宜吃生冷油膩、辛辣刺激的食物。
  2. 注意保暖,避免受寒。
  3. 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。
  4. 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,避免情緒波動。

脾冷多涎是一種常見的脾胃疾病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導致脾胃功能的進一步損害,甚至引起其他疾病。因此,如果出現脾冷多涎的症狀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