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瘧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脾瘧
脾瘧為五臟瘧之一,首載於《素問·刺瘧篇》,屬中醫瘧疾範疇,其病機與足太陰脾經氣血失調、邪氣內侵密切相關。
病因病機
脾瘧多因外感瘧邪,內傷飲食,或脾胃素虛,正氣不足,邪氣乘虛客於脾經所致。脾主運化,若脾為瘧邪所困,則中焦氣機升降失常,寒熱錯雜,故見腹痛、腸鳴、嘔噦等症。《素問》明言:「脾瘧者,令人寒,腹中痛,熱則腸中鳴,鳴已汗出。」此乃脾陽受遏,寒凝氣滯,鬱而化熱,熱迫津泄之象。
臨床表現
脾瘧之證以寒熱交作、脾胃功能紊亂為特徵,具體可見:
- 寒熱症狀:發作時先寒後熱,或寒多熱少,伴汗出,反覆發作。
- 脾胃失和:腹中冷痛,腸鳴漉漉,噁心嘔吐,嘔後症稍緩,食慾不振。
- 情志不舒:因脾主思,瘧邪擾脾,故患者常見情緒低落、喜嘆息(「好太息」)。
治法與方藥
《內經》提出「刺足太陰」以通調脾經氣血,後世醫家則以溫中健脾、調和寒熱為治則,常用方如下:
- 小建中湯(《傷寒論》):桂枝、芍藥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、飴糖。此方溫中補虛,和裡緩急,適於脾虛寒凝之腹痛、虛熱汗出者。
- 橘皮散(《聖惠方》):橘皮、生薑、人參等。理氣和胃,降逆止嘔,針對脾瘧伴嘔噦、不嗜食之證。
與他瘧之鑒別
脾瘧屬五臟瘧之一,與肝瘧、心瘧等皆以臟腑功能失調為本,然脾瘧特重脾胃症狀,如《素問》所述「足太陰之瘧」以腹痛、嘔噦、腸鳴為標誌,與肺瘧之喘咳、腎瘧之腰脊痛等有別。
古籍補充
《諸病源候論》進一步闡發脾瘧之病機,謂「邪氣客於脾,則脾氣虛而受病」,強調正虛為發病之基;《張氏醫通》則指出,脾瘧日久可轉為「瘧母」(脾臟腫大),提示瘧邪深伏之變證。
綜言之,脾瘧之治,當辨寒熱虛實,注重調理中焦,兼以祛瘧截邪,方合「治病求本」之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