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3-11-20

名詞介紹


脾瘧[1],病名。五臟瘧[2]之一。《素問[3].刺瘧篇[4]》:「脾瘧者,令人寒,腹中痛,熱則腸中鳴,鳴已汗出,刺足太陰[5]。」又:「足太陰之瘧,令人不樂,好太息[6]不嗜食,多寒熱汗出,病至則善嘔噦,嘔已乃衰,……」宜用小建中湯橘皮散等方施治。參見五臟瘧、瘧疾條。

脾瘧是指由於脾虛濕盛,寒熱交錯,導致脾胃功能失調,出現寒熱往來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的一種疾病

脾瘧的發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:

  • 脾虛濕盛:脾主運化水濕,如果脾虛,則運化水濕功能失常,水濕停聚,就會導致脾瘧的發生
  • 寒熱交錯:脾主四時長夏,長夏是暑熱之季,如果暑熱過盛,就會傷及脾胃,導致脾虛濕盛,寒熱交錯。
  • 飲食不節:飲食不節,過食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食物,會損傷脾胃,導致脾虛濕盛,寒熱交錯。
  • 勞累過度:勞累過度,會耗傷氣血,損傷脾胃,導致脾虛濕盛,寒熱交錯。

脾瘧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:

  • 寒熱往來:寒熱往來是脾瘧最主要的臨床表現,患者會在短時間內反覆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。
  • 腹痛:脾瘧患者常常會出現腹痛,腹痛的部位多位於上腹部,疼痛性質多為隱痛、鈍痛,可伴有腹脹噁心、嘔吐等症狀。
  • 腹瀉:脾瘧患者常常會出現腹瀉,腹瀉的次數較多,糞便多為稀水狀,可伴有黏液或血液。
  • 其他症狀:脾瘧患者還可以出現乏力、食欲不振、消瘦、面色蒼白等症狀。

脾瘧的診斷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,結合中醫四診進行辨證。

脾瘧的治療以扶正祛邪為原則,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,可以使用小建中湯橘皮散等中醫方劑進行治療。

脾瘧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
  • 飲食有節:飲食要清淡、易消化,不吃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。
  • 勞逸結合:勞逸結合,避免過度勞累。
  • 注意保暖:注意保暖,避免受寒。
  • 定期體檢:定期體檢,早發現早治療。

脾瘧是一種常見的疾病,如果治療不及時,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後果。因此,如果出現脾瘧的症狀,一定要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耽誤病情。

參考資訊


  1. 脾瘧_脾瘧的治療、方藥治療_醫學百科

  2. 五臟瘧_五臟瘧的治療_醫學百科

  3. 素问(中医古籍)_百度百科

  4. 素問/刺瘧篇第三十六 - A+醫學百科

  5. 足太陰_足太陰穴的位置、功效與作用、主治、刺灸法_醫學百科

  6. 善太息 - 维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