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脾氣在中醫學中是一個重要概念,指的是脾臟的功能以及所產生的精微物質或動力。脾臟在人體中擔當著多項關鍵的作用,包括消化食物、吸收營養、運輸水液、調節氣血,並且與其他臟腑共同協調,維持人體的正常運作。

脾氣的盛衰與人體的健康密切相關。脾氣不足時,會出現食慾不振、消化不良、腹脹、腹瀉等症狀;脾氣過旺時,則可能導致腹脹、便祕、大便不成形等問題。

中醫認為,脾氣的盛衰與飲食、情志、起居等因素有關。飲食不當、情緒壓力大、作息不規律等都會對脾氣的正常運作產生影響。因此,為了保持脾氣的健康,我們應該注意飲食、情緒、作息等方面的調節。

在飲食方面,應該選擇清淡、易消化的食物,避免過量攝取辛辣、油膩、生冷等食物。在情緒方面,要保持心情愉快,避免情緒激動或長期壓力。在作息方面,要注意勞逸結合,不要過度勞累。

如果出現脾氣虛弱或脾氣過旺的情況,可以考慮中醫藥的調理方法。一些常用的中藥包括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山藥、甘草等。

《素問.生氣通天論》和《素問.玉機真臟論》中有關脾氣的論述如下:

《素問.生氣通天論》:「是故味過於酸,肝氣以津,脾氣乃絕。」這句話的意思是,如果飲食過於酸性,會傷害肝臟的功能,進而影響脾氣的表現。

《素問.玉機真臟論》:「恐則脾氣乖矣。」這句話的意思是,長期恐懼會損傷脾氣的正常運作。

因此,保持脾氣的健康對於人體的整體健康至關重要,我們應該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調理脾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