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中醫名詞「脾氣」詳解
脾氣的基本概念
「脾氣」在中醫學中具有特定內涵,指代脾臟的功能活動及其所依賴的精微物質與動力系統。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言:「是故味過於酸,肝氣以津,脾氣乃絕。」此處「脾氣」即指脾之功能運作。《素問·玉機真臟論》亦載:「恐則脾氣乖矣」,說明情志因素可導致脾氣失常。
脾氣的生理功能
脾氣在中醫理論中主要體現為以下功能:
- 運化功能:脾氣主司水穀精微的消化、吸收與輸布,將飲食轉化為氣血津液,上輸心肺,布散全身。《靈樞·脈度》稱:「脾氣通於口,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。」
- 統血功能:脾氣具有固攝血液、防止其逸出脈外的作用,此即「脾統血」之說。《金匱要略》指出:「五臟六腑之血,全賴脾氣統攝。」
- 升清功能:脾氣主升,能將水穀精微上輸至心肺頭目,並維持內臟位置相對恒定,防止下垂。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云:「脾主升清,胃主降濁。」
- 主肌肉四肢:脾氣充盛則肌肉豐滿、四肢強勁有力。《素問·痿論》曰:「脾主身之肌肉。」
脾氣的病理變化
脾氣失常可表現為多種病理狀態:
- 脾氣虛:常見食少腹脹、大便溏泄、肢體倦怠、面色萎黃等症狀。《諸病源候論》描述:「脾氣不足,則四肢不用,五臟不安。」
- 脾氣下陷:多見久泄脫肛、內臟下垂等症,李東垣《脾胃論》稱之為「中氣下陷」。
- 脾不統血:表現為各種出血症狀,如便血、尿血、崩漏等。《血證論》指出:「脾統血,血之運行上下,全賴乎脾。」
脾氣與其他臟腑關係
- 與胃的關係:脾氣主升,胃氣主降,兩者納運協調,共為後天之本。《臨證指南醫案》云:「納食主胃,運化主脾,脾宜升則健,胃宜降則和。」
- 與肝的關係:肝主疏泄,脾主運化,肝氣疏泄有助脾氣運化。《醫宗金鑒》曰:「肝氣行則脾氣運。」
- 與心的關係:脾氣化生血液以養心,心氣溫煦以助脾運。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言:「心生血,血生脾。」
脾氣的調養原則
中醫強調「四季脾旺不受邪」,保養脾氣需注意飲食有節、勞逸適度、情志調暢。《養老奉親書》指出:「善養生者,謹先調脾胃。」具體而言:
- 飲食調養:宜食甘淡平和之品,如粳米、山藥、蓮子等,避免過食生冷油膩。《飲膳正要》建議:「飲食以調,熱無灼灼,寒無滄滄。」
- 起居調攝:避免久坐傷肉、思慮傷脾,適當運動以助脾氣升發。《壽世保元》云:「養脾者,養氣也,養氣者,養生之要也。」
- 情志調和:保持心境平和,避免過度憂思。《黃帝內經》指出:「思則氣結」,過思易致脾氣鬱滯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