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氣不升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脾氣不升,中醫病因病理學術語。指脾氣衰弱不能升清的病機。脾的運化功能是以升清為主。而升清則是脾氣的運動特點。如脾氣衰弱,則升清失司。症見面色不華、眩暈、易汗、短氣、食少、倦怠、腹脹、便溏或見眼花、視蒙、耳聾、食不知味、舌淡嫩、苔白,脈虛緩等。若因濕濁食滯以致脾氣不升,則見頭重如蒙、怠倦、不欲食、腹脹或腹痛,舌苔厚膩,脈沉緩。治須補中益氣,升陽益胃。
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曰:「脾主升清,肺主降濁。」脾氣主升清,肺氣主降濁,二者相為表裡,互相協調。脾氣升清,則肺氣得以下降;肺氣下降,則脾氣得以升清。若脾氣虛弱,則升清失司,出現面色不華、眩暈、易汗、短氣、食少、倦怠、腹脹、便溏等症狀。若因濕濁食滯,則脾氣更虛,升清更困難,出現頭重如蒙、怠倦、不欲食、腹脹或腹痛、舌苔厚膩、脈沉緩等症狀。
脾氣不升的治療,應根據病因病機,辨證施治。若脾氣虛弱,宜補中益氣,升陽益胃;若因濕濁食滯,宜健脾利濕,消食導滯。
脾氣不升的預防,應注意飲食調養,不宜過食生冷油膩之物,以免損傷脾胃;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,以提高脾胃功能;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波動,以免影響脾胃功能。
脾氣不升是中醫常見的病症,臨床上多見於脾胃虛弱、濕濁食滯等患者。脾氣不升的治療,應根據病因病機,辨證施治,以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。
古籍原文
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曰:「脾主升清,肺主降濁。」
《靈樞·本神》曰:「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,通於心,心氣散精,上注於目。」
《金匱要略·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》曰:「脾氣虛則生痰,痰生則喘。」
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曰:「脾氣不升,則濕濁內停,發為癰腫。」
《醫學衷中參西錄·脾胃虛弱》曰:「脾胃虛弱,則升降失司,飲食不化,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,而成諸病。」
《中醫學名詞大辭典》曰:「脾氣不升,中醫病因病理學術語。指脾氣衰弱不能升清的病機。脾的運化功能是以升清為主。而升清則是脾氣的運動特點。如脾氣衰弱,則升清失司。症見面色不華、眩暈、易汗、短氣、食少、倦怠、腹脹、便溏或見眼花、視蒙、耳聾、食不知味、舌淡嫩、苔白,脈虛緩等。若因濕濁食滯以致脾氣不升,則見頭重如蒙、怠倦、不欲食、腹脹或腹痛,舌苔厚膩,脈沉緩。治須補中益氣,升陽益胃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