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氣不升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脾氣不升

脾氣不升為中醫病因病理學術語,指脾氣虛弱,升清功能失調之病機。脾主運化,其氣機特性以升清為主,將水穀精微上輸於心肺,化生氣血以濡養周身。若脾氣虛衰,升舉無力,則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,引發一系列虛損或濕滯之證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脾氣虛弱:多因飲食勞倦、久病體虛,或思慮過度損傷脾氣,致中氣不足,升清無力。
  2. 濕濁困阻:外感濕邪,或內生痰濕、食滯,阻遏脾氣,使清陽不展,濁陰不降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脾虛不升:面色萎黃或㿠白、眩暈耳鳴、短氣懶言、食少腹脹、大便溏薄、肢體倦怠;甚則清竅失養,見視物模糊、耳聾、食不知味。舌淡嫩、苔薄白,脈虛弱或緩弱。
  • 濕阻氣滯:頭重如裹、胸脘痞悶、納呆泛惡、腹脹腹痛、大便黏滯。舌苔厚膩,脈濡緩或沉滑。

治法方藥

  1. 補益脾氣,升舉清陽

    • 代表方劑:補中益氣湯(黃芪、人參、白朮、炙甘草、當歸、陳皮、升麻、柴胡),適用於中氣下陷、清陽不升之證。
    • 加減:若兼血虛,可合歸脾湯;若清陽不升致頭目昏蒙,酌加葛根、蔓荊子以升發清陽。
  2. 化濕醒脾,調暢氣機

    • 代表方劑:升陽益胃湯(黃芪、半夏、人參、甘草、獨活、防風、白芍、羌活、橘皮、茯苓、澤瀉、白朮、黃連、柴胡),適用於脾虛濕困、清陽被遏之證。
    • 加減:濕重苔膩者,加蒼朮、藿香;食滯者,加山楂、神麴以消導。

相關理論延伸

  • 脾與氣機升降:脾居中焦,為氣機升降之樞紐,與胃相表裡。脾升則健,胃降則和,二者協調方可維持「清陽出上竅,濁陰出下竅」之生理狀態。
  • 與其他臟腑關聯:脾氣不升常影響肺氣宣降(土不生金),或導致肝鬱(土虛木乘),臨證需兼顧調理。

此證候常見於現代醫學之慢性胃炎、腸功能紊亂、低血壓、梅尼爾氏症等疾病,中醫辨證時需結合四診,區分虛實主次,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