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氣不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脾氣不舒
定義與病機
脾氣不舒為中醫病證名,指脾胃運化功能失調,氣機鬱滯不暢的病理狀態。其成因多與肝失疏泄、濕邪困脾,或飲食積滯直接相關。
- 肝失疏泄:肝主疏泄,調暢全身氣機。若情志不遂、鬱怒傷肝,肝氣鬱結則橫逆犯胃,導致「肝脾不和」或「肝胃不和」,表現為脘腹脹滿、噯氣頻作。
- 濕困脾陽:脾喜燥惡濕,外感濕邪或內生痰濕困阻中焦,使脾陽不振,運化無力,出現食少納呆、口黏苔膩。
- 飲食壅滯:暴飲暴食或過食肥甘厚味,損傷脾胃,食積內停,氣機阻塞,引發脘痞、厭食、噯腐吞酸。
臨床表現
- 脘腹脹悶:氣機壅滯於中焦,按之柔軟但脹滿不減。
- 消化遲鈍:食後不化、納呆,甚則聞食生厭。
- 氣逆症狀:如呃逆、嗳氣,因胃氣上逆所致。
- 舌脈特徵:舌苔白厚或膩,脈弦(肝鬱)或濡緩(濕困)。
治療原則
以疏肝理氣、健脾化濕、消食導滯為主,依病機選方:
- 肝鬱犯脾:常用柴胡疏肝散加減,調和肝脾。
- 濕阻中焦:選用平胃散或藿香正氣散,燥濕運脾。
- 食滯胃脘:以保和丸消食和胃,佐以行氣藥如枳實、厚朴。
相關概念辨析
- 與「脾虛」差異:脾氣不舒屬實證或虛實夾雜,以氣滯為標;脾虛則以陽氣不足為本,常見倦怠、便溏。
- 與「胃氣上逆」關聯:若脾氣不舒日久未解,可進一步導致胃失和降,出現嘔吐、反酸等症。
古籍參考
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土鬱奪之」,強調中焦氣滯需疏泄調暢;《醫方考》亦載:「治脾者,必調其氣。」均呼應本病證的治療核心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