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氣不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脾氣不足

脾氣不足,又稱「脾氣虛」,是中醫理論中常見的證候之一,指脾的生理功能減弱,導致運化水穀、升清統血等作用失常。脾為後天之本,氣血生化之源,脾氣不足則影響全身氣機與營養輸布,進而引發多種症狀。

病因病機

脾氣不足多因飲食不節、勞倦過度、久病耗傷,或先天稟賦薄弱所致。脾主運化,若脾氣虛弱,則無法有效消化吸收水穀精微,水濕停滯,氣血生化不足,進一步導致其他臟腑功能失調。

臨床表現

  1. 消化系統症狀:食慾不振、腹脹(飯後尤甚)、大便稀溏或完穀不化。
  2. 氣虛徵象:神疲乏力、少氣懶言、肢體倦怠、面色萎黃。
  3. 水濕停滯:肢體浮腫、舌體胖大邊有齒痕、舌苔白膩。
  4. 氣機下陷:久瀉脫肛、內臟下垂(如胃下垂、子宮脫垂等)。

中醫辨證與治療

脾氣不足的治療以「益氣健脾」為主,常用方劑如:

  • 四君子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):基礎益氣健脾方,適用於單純脾氣虛弱。
  • 補中益氣湯(黃芪、人參、白朮、升麻等):兼顧升提中氣,適用於氣虛下陷之證。
  • 參苓白朮散:健脾益氣兼祛濕,適用於脾虛夾濕者。

針灸治療常選取足太陰脾經穴位,如太白三陰交足三里,以調理脾胃功能。

與其他證候的關聯

脾氣不足若未及時調理,可能發展為:

  • 脾陽虛:兼見畏寒肢冷、腹痛喜溫等陽虛症狀。
  • 氣虛濕困:濕濁內阻,症狀加重為頭身困重、痰多等。
  • 氣血兩虛:因脾失健運,長期氣血生化不足所致。

脾氣不足反映了中醫「整體觀念」中脾胃的核心地位,其調理需結合飲食、作息,並根據具體證候配伍用藥,以恢復脾的運化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