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氣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脾氣盛

病證名,出自《靈樞·淫邪發夢》,又稱「脾氣實」,指脾臟或脾經邪氣壅盛所表現的實證。中醫理論認為,脾主運化水穀、統攝血液,其氣以健運為常,若因飲食不節、情志失調或外邪侵襲,導致脾氣壅滯,則可形成脾氣盛之證。

臨床表現

《諸病源候論》記載:「脾氣盛,為形有餘,則病腹脹,溲不利,身重苦飢,足痿不收,胻善瘛,腳下痛,是為脾氣之實也。」具體症狀包括:

  1. 腹脹:因脾運失職,氣機壅滯,水穀不化,故見腹部脹滿。
  2. 小便不利:脾失健運,水濕內停,影響膀胱氣化,導致小便排出不暢。
  3. 身重困倦:濕邪困脾,阻滯經絡,故肢體沉重,活動不利。
  4. 易飢卻不欲食:脾氣壅實,雖有飢感,但因運化失常,反見食欲不振。
  5. 下肢痿弱、抽掣疼痛:脾主四肢,其經脈循行於下肢,濕熱或寒濕之邪阻滯經絡,可致足部痿軟無力、筋脈拘攣或足底疼痛。

病因病機

脾氣盛多因:

  • 飲食不節:過食肥甘厚味,釀生濕熱,或暴飲暴食,損傷脾胃,導致運化失常。
  • 情志失調:憂思過度,氣機鬱結,影響脾之升降功能。
  • 外邪侵襲:濕邪、寒邪或熱邪犯脾,阻滯氣血運行。

治療方藥

治療以健脾化濕、疏理氣機為主,可選用胃苓湯(平胃散合五苓散)加減,配伍杭芍以柔肝緩急,木瓜舒筋活絡,牛膝引藥下行,兼治下肢症狀。若濕熱偏重,可佐以黃連、梔子;寒濕明顯者,加乾薑、附子溫散寒邪。

相關條目

本證與脾氣虛相對,後者屬虛證,以運化無力、氣血不足為特點;而脾氣盛屬實證,以邪壅氣滯為病機關鍵。相關內容可參見脾氣實脾病等條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