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氣實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脾氣實
脾氣實為中醫病證名,又稱「脾氣盛」,指脾臟功能過亢或氣機壅滯的病理狀態。此概念首見於《靈樞·本神》,原文載:「脾氣……實則腹脹,涇溲不利。」意指脾氣壅實時,可導致腹部脹滿、二便不通等症狀。
病因病機
脾主運化水穀與水濕,其氣以升清為順。若因飲食不節(如過食肥甘厚味)、情志失調(如憂思傷脾),或外邪內侵(如濕濁困脾),皆可導致脾氣壅滯,運化失常。氣機阻滯於中焦,則生腹脹;水濕不化,下注膀胱與大腸,則見小便不利(涇溲不利)或大便溏滯。
臨床表現
脾氣實的典型症狀包括:
- 腹脹滿:因脾氣壅滯,中焦氣機不暢,按之或有硬感。
- 二便異常:小便短赤不利,或大便黏滯不爽,甚則便秘。
- 舌脈特徵:舌苔厚膩或黃膩,脈多沉實或滑數。
- 兼症:或見噯氣、食欲不振、肢體困重等濕濁內停之象。
與相關證候的鑒別
- 脾氣虛:以運化無力為主,表現為腹脹食少、大便溏薄、乏力倦怠,舌淡脈弱,與脾氣實之實證有別。
- 脾胃濕熱:濕與熱結,除腹脹外,更見口苦、身熱、舌紅苔黃膩,病機偏於熱象。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療脾氣實,以「瀉脾消導、行氣化濕」為原則,常用方劑如:
- 平胃散:燥濕運脾,主治濕困中焦之腹脹、苔膩。
- 枳實導滯丸:消導積滯,適用於食積化熱伴二便不利者。
- 實脾飲:側重溫脾行氣,若兼寒濕者可加減運用。
經絡與臟腑聯繫
脾氣實與足太陰脾經密切相關,針灸可取公孫、三陰交等穴以調理脾氣;若兼胃腑不降,可配足三里以和胃導滯。
脾氣實屬中醫「實證」範疇,其辨證需結合整體氣機與濕濁之輕重,臨床須與其他脾胃證候細辨,方能精準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