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氣主升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脾氣主升

「脾氣主升」為中醫生理學重要術語,用以描述脾臟功能的特性,與「胃氣主降」相互對應,共同維持人體氣機升降的平衡。此概念源自《黃帝內經》的臟象理論,強調脾在運化水穀精微過程中的關鍵作用。

脾氣的生理功能

  1. 升清布散
    脾氣具有向上輸布的特性,能將飲食所化生的水穀精微及津液上歸於肺,再透過肺的宣發作用,輸送至全身各處,滋養臟腑、經絡、四肢百骸。此過程稱為「升清」,為氣血生成的基礎。若脾氣健旺,則清陽得升,頭目清利,肌肉豐盈;反之,若脾虛氣陷,則可能出現眩暈、腹脹、泄瀉等清陽不升之症。
  2. 固攝內臟
    脾氣的升舉之力亦能維繫臟腑位置的穩定,防止下垂。臨床上常見的「中氣下陷」證候,如胃下垂、子宮脫垂等,多因脾氣虛弱、升提無力所致,治法常以補中益氣湯類方劑升舉陽氣。
  3. 協調氣機升降
    脾升胃降為人體氣機運行的核心機制。脾氣上升以運化精微,胃氣下降以傳導糟粕,二者相輔相成。若脾失健運,不僅影響升清,亦可能導致胃氣不降,出現噯氣、嘔逆等升降失常之症。

與「脾主運化」的關係

「脾氣主升」與「脾主運化」功能密切相關。運化為升清的物質基礎,而升清則是運化功能的體現。脾氣充足,方能將水穀精微有效輸布;若運化失常,則升清無力,進一步導致氣血虧虛。

經典理論依據

《素問·經脈別論》提及:「飲入於胃,遊溢精氣,上輸於脾,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」,明確指出脾氣上升輸布精微的生理路徑。後世醫家李東垣在《脾胃論》中進一步闡發,強調「脾胃為後天之本」,脾氣升發則元氣充沛,百病不生。

總言之,「脾氣主升」不僅是中醫對脾臟功能的高度概括,更是理解人體氣血生成、臟腑協調的重要理論基礎。其與胃氣降濁的動態平衡,構成了中醫氣機學說的關鍵環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