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熱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脾熱病
病證名,指脾臟受邪熱侵襲所致的病證,屬中醫內傷熱病範疇。其病因多由飲食不節、情志失調,或外感熱邪內傳,導致脾經鬱熱,運化失常而成。
臨床表現
根據《素問·刺熱》記載,脾熱病的主要症狀包括:
- 初期症狀:頭部沉重、面頰疼痛、心煩不安、面色泛青,並伴有欲嘔感及身熱。
- 熱邪熾盛時(熱爭):腰痛難以俯仰、腹部脹滿、泄瀉,以及兩側頷部疼痛。
- 特徵性表現:《素問》另提及「脾熱病者,鼻先赤」,即鼻頭發紅可作為脾熱的外候;《痿論》亦指出「脾熱者,色黃而肉蠕動」,意指患者面色黃而肌肉鬆軟微動。
關於脾熱的熱象特點,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進一步描述:「輕手捫之不熱,重按至筋骨亦不熱;其熱介於輕重之間,此為肌肉之熱,夜間尤為明顯。」此說明脾熱之熱勢非表非裏,而集中在肌肉層,且具有晝輕夜重的特性。
病機分析
脾主運化,性喜燥惡濕。熱邪蘊脾時,可導致以下病理變化:
- 氣機壅滯:熱阻中焦,升降失司,故見腹滿、嘔逆。
- 津液耗傷:熱邪煎灼津液,或迫津下泄,引發泄瀉。
- 經絡受阻:足太陰脾經循行於腹部、腰部,熱邪循經上擾,故見腰痛、頷痛。
治療原則
《素問》提出「刺足太陰、陽明」,即針灸取脾經(太白、三陰交等)與胃經(足三里等)穴位,以疏通經氣、清瀉脾熱。藥物治療需辨證分型:
- 脾實熱:熱邪壅盛,宜清熱化濕,方用瀉黃散、甘露消毒丹加減。
- 脾虛熱:陰虛內熱,宜滋陰健脾,方用沙參麥冬湯或益胃湯化裁。
相關概念
脾熱病可進一步區分為「脾實熱」與「脾虛熱」,二者雖同屬熱證,然病機虛實有別,治法亦異。臨床須結合四診,詳辨其證型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