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熱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脾熱病,病證名。指脾受邪熱而致的病證。
《素問·刺熱》:「脾熱病者,先頭重,頰痛,煩心,顏青,欲嘔,身熱。熱爭則腰痛不可俯仰,腹滿泄,兩頷痛。……刺足太陰、陽明。」又雲「脾熱病者,鼻先赤。」《素問·痿論》:「脾黃者,色黃而肉蠕動。」
關於脾熱的特點,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:「……輕手捫之不熱,重按至筋骨又不熱;不輕不重,在輕手重手之間,此熱在肌肉,遇夜尤甚。」
參見脾實熱、脾虛熱條。
脾熱病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- 發熱,常見高熱,可達40℃以上,但體溫不太規律,可時高時低,或呈間歇性發熱。
- 口渴,常常口乾舌燥,欲飲水不止。
- 大便乾燥,常見大便秘結,甚至數日不解。
- 小便短赤,常見小便短赤,尿量減少。
- 舌質紅,舌苔黃,脈滑數。
脾熱病的治療,以清熱解毒、健脾和胃為主。常用方藥有三黃瀉心湯、黃連解毒湯、清暑益氣湯等。
脾熱病的預防,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:
- 飲食宜清淡,不宜吃辛辣、油膩、生冷等刺激性食物。
- 生活要有規律,不熬夜,不暴飲暴食。
- 保持良好的心情,避免情緒激動。
- 適當鍛鍊身體,增強體質。
脾熱病是一種常見的脾胃疾病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引起一系列的併發症,如消化不良、腹瀉、便秘等。因此,如果出現脾熱病的症狀,一定要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耽誤病情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