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熱多涎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脾熱多涎

病證名,屬中醫兒科常見證候,指因脾經風熱上壅,導致涎液分泌過盛之病症。此證多見於小兒,因小兒臟腑嬌嫩,脾常不足,易受風熱之邪侵襲,壅滯脾經,使津液運化失常,上泛為涎。

病因病機
《太平聖惠方》卷八十九載:「兒多涎者,風熱壅結,在於脾臟,積聚成涎也。」指出脾熱多涎之核心病機為風熱邪氣蘊結脾經,阻礙脾之運化功能。脾主運化水濕,若風熱內蘊,脾失健運,則津液不歸正化,反聚為涎,上溢於口。此外,小兒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,亦易助熱生濕,加重脾經壅滯。

臨床表現

  1. 涎液過多:口涎頻流,質黏稠,甚則浸漬頤頷。
  2. 脾熱證候:可伴見口唇紅赤、口氣臭穢、煩躁不安。
  3. 積熱內阻:若涎沫結實,阻滯中焦,則見乳食難下、脘腹脹滿,甚則生壯熱。
  4. 舌脈特徵:舌質紅,苔黃膩,脈滑數或指紋紫滯。

治法與方藥
治宜 清脾泄熱、化濕斂涎,首選 瀉黃散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。

  • 瀉黃散:以藿香葉、山梔仁清解脾經鬱熱;石膏、甘草瀉火和中;防風散脾經伏火,共奏清熱化涎之效。
  • 隨證加減:若兼胃熱熾盛,可加黃連、竹茹;若濕濁偏重,酌加茯苓、佩蘭以健脾化濕。

相關理論延伸
中醫認為「脾在液為涎」,涎液異常多與脾功能失調相關。除風熱壅脾外,臨床尚有 脾虛不攝(涎清稀、面色萎黃)或 脾胃虛寒(涎冷質稀)等證型,須辨證論治。而脾熱多涎之關鍵在於「熱壅」,與單純脾虛致涎之病機迥異,故治法重在清泄,而非補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