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熱痿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脾熱痿軟

病證名,屬中醫痿證範疇,多因膏粱厚味積滯化熱,或濕熱內蘊,損傷脾氣,致使肌肉筋脈失養,呈現痿弱無力之症。此證首見於《症因脈治》,其病機關鍵在於「脾主肌肉」功能受損,濕熱困阻中焦,氣血津液輸布失常,故見肢體弛緩、活動不利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膏粱積熱:長期過食肥甘厚味,脾胃運化不及,釀生內熱,熱邪燔灼津液,肌肉失於濡養。
  2. 濕熱傷脾:外感濕邪或飲食不節,濕濁內停,鬱久化熱,濕熱交蒸,困遏脾土,致氣機壅滯,經絡不通。
  3. 脾虛不運:脾氣本虛,復感濕熱,進一步削弱運化之力,水穀精微不得布散,四肢百骸失充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肌肉鬆軟無力,甚則萎縮,身重困倦,活動遲緩,或肢體縱緩不能自主運動。
  • 兼症:唇焦口燥、齒齦乾燥、口渴喜飲,或伴胸悶脘痞、小便黃赤。
  • 舌脈:舌質紅、苔黃膩,脈滑數或濡數。

證型與治法

  1. 濕熱偏盛

    • 特點:痿軟伴身熱不揚、頭身困重、苔黃膩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梔連平胃散(梔子、黃連、蒼朮、厚朴、陳皮、甘草):清熱燥濕,運脾和胃。
      • 梔連二陳湯(梔子、黃連、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):化痰清熱,健脾祛濕。
  2. 膏粱積熱

    • 特點:痿弱兼見口臭、煩渴、便秘,苔黃厚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川連枳殼湯(黃連、枳殼、厚朴、陳皮):瀉熱導滯,理氣寬中。
      • 瀉黃散(藿香、梔子、石膏、防風、甘草):清瀉脾胃伏火。
  3. 脾虛濕熱

    • 特點:痿軟反覆,乏力明顯,舌淡紅苔膩。
    • 方藥:可合參苓白朮散加減,健脾化濕佐以清熱。

相關鑑別

  • 肉痿(《素問·痿論》):專指「脾病而四肢不用」,與脾熱痿軟病機相類,但更強調脾精不布所致的肌肉萎削。
  • 肝腎陰虛痿:以腰膝酸軟、眩暈耳鳴為主,無濕熱見證,治宜滋補肝腎。

古籍參考

《症因脈治》指出:「脾熱痿弱之症……縱緩不能舉動」,強調濕熱內蘊為標,脾失健運為本,治療需標本兼顧,清化與健脾並行。後世醫家亦重視調理中焦氣機,如李東垣「治痿獨取陽明」之說,凸顯脾胃在痿證治療中的核心地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