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脾疝

脾疝為中醫病名,屬疝病之一,主要指因脾臟功能失調或外邪侵襲,導致氣血瘀滯、濁氣上逆,引發腹部脹滿疼痛,並伴有嘔吐痰涎或膿血等症狀的病症。此病多與脾胃運化失常、濕熱內蘊或寒凝氣滯相關,常見於腹壁或腹腔化膿性感染,或腸胃之外膿血積聚之證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脾胃虛弱:脾主運化,若脾氣不足,水穀不化,濕濁內停,久則鬱而化熱,形成濕熱蘊結,氣血壅滯,發為脾疝。
  2. 外邪侵襲:寒濕或濕熱之邪侵襲脾胃,阻滯氣機,使氣血運行不暢,久則化膿成疝。
  3. 情志失調:憂思過度,肝氣鬱結,橫逆犯脾,導致脾失健運,氣滯血瘀,形成疝痛。
  4. 飲食不節:過食生冷肥甘,損傷脾胃,濕濁內生,阻滯中焦,氣機升降失常,發為脾疝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腹部脹滿疼痛:痛處多固定,按之或有硬塊,嚴重時牽引胸脅,連曖不寬(即胸膈脹悶不舒)。
  • 嘔吐痰涎或苦水:因濁氣上逆,胃失和降,故見嘔吐清水、痰涎,甚或夾雜膿血。
  • 腸胃之外膿血積聚:若熱毒熾盛,腐肉成膿,可於腹腔形成包裹性膿腫,見於《備急千金要方》所載「氣裹大膿血在腸胃之外」。
  • 舌脈特徵:舌質多暗紅,苔黃膩或白膩,脈象弦滑或沉緊,反映氣滯、濕熱或寒凝之象。

證型辨治

  1. 濕熱蘊結型

    • 主證:腹痛拒按,發熱煩渴,嘔吐黃濁痰涎,大便黏滯,小便短赤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化濕,行氣止痛。
    • 方藥:可用黃連解毒湯合五苓散加減,或大柴胡湯化裁。
  2. 寒凝氣滯型

    • 主證:腹中冷痛,得溫稍減,嘔吐清涎,四肢不溫,舌淡苔白。
    • 治法:溫中散寒,理氣止痛。
    • 方藥:附子理中湯合良附丸加減。
  3. 氣血瘀滯型

    • 主證:腹痛如刺,痛處固定,或觸及包塊,面色晦暗,舌紫暗有瘀斑。
    • 治法:活血化瘀,行氣散結。
    • 方藥:膈下逐瘀湯或少腹逐瘀湯加減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備急千金要方》:「脾脈……微大為脾疝,氣裹大膿血在腸胃之外。」指出脾疝與脾脈異常相關,並可能伴隨腸胃外膿血積聚。
  • 《瘍醫大全》:「脾疝者其濁氣自下逆上,連曖不寬,脹滿作痛,痛則嘔吐清水或苦水痰涎之類。」強調脾疝的氣機逆亂特點,並描述其嘔吐痰涎的症狀。

現代對應疾病

脾疝的表現與現代醫學的腹腔膿腫、包裹性腹膜炎、腸梗阻等病症有相似之處,但中醫治療仍以辨證論治為核心,注重調理脾胃氣機,化解濕熱或寒凝,而非單純消炎或手術。

此病需結合具體證候施治,臨床宜詳辨寒熱虛實,以達標本兼治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