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疝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脾疝,病名。腹壁或腹腔化膿性感染而牽引痛者。《備急千金要方》卷十五:「脾脈……微大為脾疝,氣裹大膿血在腸胃之外。」《瘍醫大全》卷二十四:「脾疝者其濁氣自下逆上,連曖不寬,脹滿作痛,痛則嘔吐清水或苦水痰涎之類。」類似腹腔內包裹性化膿性膿腫。
脾疝的病因,多因外傷、跌仆、勞累、感染等因素,導致腹壁或腹腔內組織損傷,繼而引起化膿性感染。其臨床表現主要為腹痛、腹脹、嘔吐、發熱等。治療上,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散結為主。可選用中藥如金銀花、連翹、大黃、黃連、黃芩等;或外用中藥膏藥,如五毒散、七厘散等。
脾疝的預後,一般良好。但若治療不當,或合併其他疾病,則可能導致病情加重,甚至危及生命。因此,一旦出現脾疝的相關症狀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治療。
脾疝的預防,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:
- 避免外傷、跌仆等不良因素。
- 注意勞逸結合,避免過度勞累。
- 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,注意飲食衛生。
- 一旦出現腹痛、腹脹、嘔吐等症狀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。
脾疝是一種常見的腹部疾病,其發病原因複雜,臨床表現多樣,治療上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散結為主。患者應注意休息,避免勞累,並配合醫生治療,以早日康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