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善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脾善

脾善為中醫外科「五善」之一,指疾病過程中脾臟功能表現良好的徵象,反映氣血調和、正氣充足之態。《外科正宗》記載:「口唇滋潤,衹幃氣香,飲食如常,膿黃肥厚者為脾善。」此描述概括了脾善的核心特徵,以下分述之:

  1. 口唇滋潤
    中醫認為「脾開竅於口,其華在唇」,脾主運化水穀精微,上輸以濡養口唇。若口唇紅潤有澤,不乾不燥,提示脾氣健運,津液布散正常。反之,若唇色蒼白或皸裂,則多為脾虛或濕熱內蘊之象。
  2. 衾幃氣香
    此指患者體味或瘡瘍分泌物無腥臭腐敗之氣,反帶清淡芳香。脾主肌肉,瘡瘍化膿時,若膿液色澤黃而稠厚,氣味不穢,說明脾胃生化之源未衰,能化生氣血以托毒外出,為癒後佳兆。
  3. 飲食如常
    「脾主運化」,飲食納穀順暢、知飢能食,反映脾胃受納與腐熟功能正常。中醫強調「有胃氣則生」,飲食狀況直接關乎病情預後,脾善者多伴隨胃氣充足,邪不易內陷。
  4. 膿黃肥厚
    瘡瘍潰後膿液色澤金黃、質地稠厚,屬氣血充盛之象。脾為後天之本,主統血生肌,膿液得脾氣溫煦而化生有序,顯示毒邪已局限,新肌將生。若膿稀色淡或穢濁,則多屬脾虛濕滯或毒邪未盡。

中醫理論延伸
脾善不僅見於外科,亦與內科密切相關。脾居中焦,為氣血生化之源,其功能正常與否直接影響全身氣機升降與抗病能力。《黃帝內經》言:「脾脈者土也,孤臟以灌四傍。」脾善者,土德敦厚,能滋養五臟六腑,故病中若見此候,多預示病情向愈。

此外,脾善與「七惡」中的「脾惡」相對。脾惡者,多見唇色萎黃、嘔吐泄瀉、瘡陷膿臭等,提示脾陽衰敗或濕毒內攻,屬危候。二者對比,更突顯脾善在中醫辨證中的積極意義。

總此,脾善為中醫判斷疾病預後的重要指標,透過觀察口唇、飲食、膿液等外在表現,可推知脾胃內在機能狀態,進而評估治療效果與病情發展趨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