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舍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脾舍

經穴別名。出《針灸甲乙經》。即地機。參見該條。

脾舍,出自《針灸甲乙經》。《針灸甲乙經》:“脾舍在足陽明胃經,在足三里下三寸,直下三寸,當腘橫紋外廉,按之痛。”

《針灸大成》:“脾舍在足三里下三寸,直下三寸,當腘橫紋外廉,按之痛。”

《針灸集成》:“脾舍在足三里下三寸,直下三寸,當腘橫紋外廉,按之痛。”

《針灸學》:“脾舍,出《針灸甲乙經》,別名地機。在足三里下三寸,直下三寸,當腘橫紋外廉,按之痛。”

脾舍穴位於小腿外側,當足三里下三寸,直下三寸,當腘橫紋外廉,按之痛。

脾舍穴為足陽明胃經的穴位,具有健脾和胃、疏肝理氣的功效。主治胃脘脹痛、腹脹、腹瀉、嘔吐、食欲不振、消化不良、腸鳴、泄瀉、痢疾、腸炎、肝胃不和、胸悶、脅痛、乳房脹痛、月經不調、痛經、閉經、帶下、遺精、陽痿、疝氣等症。

脾舍穴的配伍:

(1)脾舍穴配足三里穴、公孫穴,有健脾和胃、疏肝理氣的功效,主治胃脘脹痛、腹脹、腹瀉、嘔吐、食欲不振、消化不良、腸鳴、泄瀉、痢疾、腸炎、肝胃不和、胸悶、脅痛、乳房脹痛、月經不調、痛經、閉經、帶下、遺精、陽痿、疝氣等症。

(2)脾舍穴配中脘穴、天樞穴,有健脾和胃、疏肝理氣的功效,主治胃脘脹痛、腹脹、腹瀉、嘔吐、食欲不振、消化不良、腸鳴、泄瀉、痢疾、腸炎、肝胃不和、胸悶、脅痛、乳房脹痛、月經不調、痛經、閉經、帶下、遺精、陽痿、疝氣等症。

(3)脾舍穴配太沖穴、三陰交穴,有健脾和胃、疏肝理氣的功效,主治胃脘脹痛、腹脹、腹瀉、嘔吐、食欲不振、消化不良、腸鳴、泄瀉、痢疾、腸炎、肝胃不和、胸悶、脅痛、乳房脹痛、月經不調、痛經、閉經、帶下、遺精、陽痿、疝氣等症。

(4)脾舍穴配足三里穴、公孫穴、中脘穴、天樞穴、太沖穴、三陰交穴,有健脾和胃、疏肝理氣的功效,主治胃脘脹痛、腹脹、腹瀉、嘔吐、食欲不振、消化不良、腸鳴、泄瀉、痢疾、腸炎、肝胃不和、胸悶、脅痛、乳房脹痛、月經不調、痛經、閉經、帶下、遺精、陽痿、疝氣等症。

脾舍穴的刺灸方法:

(1)脾舍穴的刺法:直刺0.5-1寸,可灸。

(2)脾舍穴的灸法:艾條灸5-10分鐘。

脾舍穴的注意事項:

脾舍穴為足陽明胃經的穴位,脾主升清,胃主降濁,脾胃同居中焦,脾胃為後天之本,脾胃功能正常,才能維持人體正常的消化吸收和代謝功能。脾舍穴位於小腿外側,當足三里下三寸,直下三寸,當腘橫紋外廉,按之痛。脾舍穴為足陽明胃經的穴位,具有健脾和胃、疏肝理氣的功效。主治胃脘脹痛、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