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腎陽虛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脾腎陽虛瀉

脾腎陽虛瀉為中醫小兒洩瀉證型之一,多因脾胃久虛,累及腎陽,導致脾腎兩臟陽氣虧虛,運化失職,水谷不化而致瀉。其臨床特徵為久瀉不止,大便稀溏或完谷不化,甚則澄澈清冷,狀如鴨溏;患兒面色㿠白,精神萎靡,形寒肢冷,尤以四肢厥逆為顯,可伴蜷臥嗜睡、小便清長等虛寒之象。

病因病機
此證多由先天稟賦不足,或後天調護失宜,如乳食不節、久瀉傷陽,致脾胃虛弱,久病及腎。脾主運化,腎主溫煦,脾腎陽虛則水谷不化,清濁不分而下泄;陽氣衰微,失於溫養,故見一派虛寒之候。

治法方藥
治當溫補脾腎、固澀止瀉,以附子理中湯四神丸加減為代表方劑。

  • 附子理中湯(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炙甘草、附子)溫中散寒,補益脾氣,尤以附子助陽祛寒,針對中下焦虛冷。
  • 四神丸(補骨脂、肉豆蔻、吳茱萸、五味子、生薑、大棗)側重溫腎暖脾、固腸止瀉,補骨脂補命門之火,肉豆蔻澀腸止瀉,吳茱萸溫中散寒,五味子收斂固脫。

若瀉下無度、滑脫不禁,可加赤石脂、禹餘糧以增強固澀之力;若氣虛下陷,加黃耆、升麻益氣升陽。

證候辨析
此證與脾虛瀉(僅脾胃氣虛,無明顯腎陽虛寒象)、傷食瀉(瀉下酸臭、脘腹脹滿,屬實證)有別,需詳辨虛實寒熱。脾腎陽虛瀉屬本虛標寒,病程纏綿,治療需注重溫陽與固澀並行,以恢復臟腑機能為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