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失健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脾失健運
脾失健運為中醫病因病理學術語,指脾臟運化功能失常的病理機制。脾主運化,為後天之本,氣血生化之源,其功能涵蓋運化水穀精微與水濕代謝。當脾陽不足或氣虛時,運化之力減弱,水穀不化,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,遂生諸證。
病因病機
- 脾陽虛損:過食生冷、久病耗傷,或腎陽不足,火不生土,致脾陽不振,溫煦無力,運化遲滯。
- 濕邪困脾:外感濕邪或內生水濕,阻遏脾氣,使氣機壅塞,升降失司。
- 飲食勞倦:暴飲暴食、飢飽無度,或思慮過度,暗耗脾氣,致運化不及。
臨床表現
- 初期:脘腹脹滿、食慾不振(納呆)、腸鳴漉漉、大便溏泄,此為清陽不升、濁陰下注之象。
- 久病:氣血化生不足,面色萎黃、形體消瘦、肢體倦怠乏力,甚則肌肉萎弱。
- 水濕停聚:若濕濁內蘊,可見四肢浮腫,按之凹陷;痰飲內生,則胸悶咳喘、泛吐清涎,舌苔白膩,脈濡緩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健脾益氣、溫陽化濕為核心,依證型配伍:
- 脾氣虛弱:選用四君子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)補益脾氣。
- 脾陽不足:以理中湯(人參、乾薑、白朮、甘草)溫中散寒。
- 濕濁中阻:配伍平胃散(蒼朮、厚朴、陳皮、甘草)燥濕運脾,或苓桂朮甘湯淡滲利濕。
- 痰飲內停:合用二陳湯(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)化痰除濕。
中醫理論延伸
脾失健運與五臟密切相關:
- 肝脾不調:肝氣鬱結乘脾,可加重腹脹、泄瀉,治宜逍遙散疏肝健脾。
- 脾腎兩虛:腎陽虛衰,火不暖土,需附子理中湯溫補脾腎。
此外,脾運失常亦影響營衛氣血之生成,長期可致虛勞,故有「治痿獨取陽明」及「脾為生痰之源」之說,凸顯脾在整體生理中的關鍵地位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