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濕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脾濕熱

脾濕熱為中醫病因病理學術語,指濕熱邪氣蘊結於脾臟,影響其運化功能的病機。脾主運化水濕,若濕熱內蘊,則易阻滯氣機,導致脾胃功能失調。由於脾與胃相表裡,脾濕熱常兼見胃熱,故臨床多表現為「脾胃濕熱」之證。

病因病機

脾濕熱的形成多因外感濕熱之邪,或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、辛辣炙煿之物,致使濕熱內生,困阻中焦。此外,情志失調、勞倦過度,亦可能損傷脾氣,使水濕運化失常,久鬱化熱,形成濕熱蘊脾之證。

臨床表現

濕熱困脾,常見以下症狀:

  • 消化系統:脘腹脹滿、食慾不振、噁心欲嘔、口黏口苦、大便溏瀉不爽或黏滯,小便短黃。
  • 全身症狀:身體困重、頭重如裹、倦怠乏力,甚則可見身目發黃(黃疸)。
  • 舌脈特徵:舌質偏紅,舌苔黃膩,脈象濡數或滑數。
  • 皮膚病症:濕熱蘊蒸肌表,可引發濕疹、膿皰瘡等皮膚病變,表現為皮膚紅腫、滲液、瘙癢等。

治療原則

治療脾濕熱,當以「清熱利濕」為主,佐以「健脾運中」。常用治法包括:

  1. 淡滲利濕:以茯苓、澤瀉、薏苡仁等藥物滲濕利尿,使濕邪從小便而出。
  2. 芳香化濁:如藿香、佩蘭、蒼朮等,能醒脾化濕,解除濕困之象。
  3. 清熱燥濕:黃芩、黃連、梔子等可清泄濕熱,但須注意不宜過用苦寒,以免損傷脾陽。

相關證型辨析

脾濕熱與「脾虛濕盛」有所不同,後者以脾氣虛弱為主,濕邪偏重而熱象不顯,症見舌苔白膩、脈濡緩;而脾濕熱則濕與熱並重,舌苔黃膩,脈象偏數。臨床需辨證施治,以免誤治。

脾濕熱為中醫臨床常見證候,其治療需注重調理脾胃氣機,使濕去熱清,方能恢復脾之健運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