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實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脾實

證名,指脾臟或脾經邪氣壅盛所導致的病證,多因濕熱蘊結或瘀血停滯所致。脾實之證,臨床表現多樣,可涉及消化、代謝及肢體功能異常,以下分述其病因、病機及證候特點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濕熱困脾: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,或外感濕邪,濕濁內停,久蘊化熱,濕熱交阻於中焦,致使脾運失司,氣機壅滯。
  2. 瘀血停積:情志不暢,氣滯血瘀,或久病入絡,瘀血內結於脾,阻礙氣血運行。
  3. 實火內熾:脾經鬱熱化火,或外邪入裡化熱,燔灼津液,導致脾家實火亢盛。

臨床表現

脾實證候可分為濕熱、瘀血及實火三類,症狀各有側重:

  • 濕熱證
    • 腹脹滿悶,按之堅硬,大便黏滯或祕結(《脈經》稱「腸中伏伏如堅狀,大便難」)。
    • 身體沈重,四肢困倦,面目黃濁,舌苔厚膩。
    • 口唇乾燥或生瘡,甚則舌腫脹、語言蹇澀(《聖濟總錄》所述)。
  • 瘀血證
    • 腹脅刺痛,固定不移,或見腹部積塊(如「蠱脹」)。
    • 面色晦暗,舌質紫暗或有瘀斑。
  • 實火證
    • 消穀善飢(中消),口糜口瘡,煩渴引飲。
    • 心煩不寐,足寒脛熱(《脈經》云「病苦足寒,脛熱,腹脹滿,煩擾不得臥」)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脈經》指出脾實者「腸中伏伏如堅狀」,並伴有下肢寒熱失調、腹滿煩躁等症。
  • 《聖濟總錄》強調脾實熱證見「舌本腫脹」「腹脅堅硬」,甚則「身體沈重」「唇乾口燥」。
  • 《本草經疏》歸納脾實六證,包括蠱脹(濕熱瘀積)、易飢(脾火)、口瘡、中消等,皆屬「邪勝」之候。

相關證候辨析

  • 脾實熱:為脾實之一類,以熱象為主,如高熱、口渴、便秘,與濕熱證之黏滯不同。
  • 脾病虛實:脾虛則運化無力,見食少便溏;脾實則邪壅氣滯,見腹滿便祕,二者治法迥異。

脾實之治,當分濕熱、瘀血、火盛,總以祛邪為要,如清熱化濕、活血消瘀、瀉火導滯等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