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實腹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脾實腹脹

病證名,屬中醫腹脹證型之一,指因脾臟受濕熱邪氣壅滯,運化失常而導致的腹部脹滿。其病因多與飲食不節相關,如過食肥甘厚味,損傷脾胃,致使濕熱內蘊,阻滯中焦氣機,脾失健運,水穀不化,積滯成實,發為腹脹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飲食所傷:長期嗜食辛辣油膩、醇酒炙煿之物,脾胃積熱,濕濁內生,濕與熱結,困遏脾土。
  2. 濕熱蘊脾:濕性黏滯,熱性燔灼,二者膠結於中焦,阻礙脾之升清降濁功能,氣機壅塞,遂生脹滿。
  3. 氣滯血瘀:濕熱久鬱,可進一步阻滯經絡,影響氣血運行,加重腹脹,甚則伴見疼痛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腹部脹滿,按之實硬,或伴有疼痛,食後尤甚。
  • 兼症
    • 濕熱上蒸:眼目黃腫,面色垢滯。
    • 熱擾心神:夜臥不安,煩躁難寐。
    • 下焦濕熱:小便短赤,排尿灼熱;大便或秘結不通,或瀉下黃沫,肛門灼痛。
    • 氣機壅滯:胸前痞滿,噯氣酸腐,口苦口黏。

證候分析

  • 眼目黃腫:濕熱熏蒸肝膽,膽汁外溢,上犯目竅。
  • 肚腹時熱:濕熱內蘊,陽明經氣鬱而化熱。
  • 小便赤色:心移熱於小腸,或濕熱下注膀胱。
  • 瀉下黃沫:脾熱下迫大腸,傳導失司,穢濁下泄。
  • 肛門熱痛:濕熱鬱於腸道,灼傷絡脈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療以清熱化濕、導滯行氣為主,依症狀配伍不同方劑:

  1. 眼目黃腫:濕熱偏重於肝膽,用龍膽瀉肝湯(龍膽草、梔子、黃芩等)清瀉肝膽濕熱。
  2. 肚腹時熱:中焦熱盛,選川連戊己湯(黃連、白芍、吳茱萸)瀉火和胃。
  3. 小便赤澀:心火下移小腸,以導赤各半湯(生地、木通、竹葉等)清心利尿。
  4. 瀉下黃沫:脾濕下注,用家秘瀉黃散(藿香、梔子、防風等)健脾化濕。
  5. 肛門灼熱:濕熱鬱滯腸道,以川連枳殼湯加黃柏、槐米清熱涼血,寬腸止痛。
  6. 胸悶脘痞:痰熱中阻,予梔連二陳湯梔連平胃散加枳實,化痰燥濕,消痞除滿。

相關鑑別

  • 脾虛腹脹:多見於久病體弱,腹脹時輕時重,按之柔軟,伴氣短乏力,與脾實之脹滿拒按有別。
  • 氣滯腹脹:脹痛走竄,噯氣或失氣後減輕,無明顯濕熱之象。

脾實腹脹屬實證範疇,臨床須辨明濕熱孰輕孰重,兼顧氣血調和,方能標本兼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