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實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脾實熱
脾實熱為中醫證候名,首見於《備急千金要方》卷十五,指脾臟邪熱熾盛,氣機壅滯之實證。其病機主要因飲食不節、過食肥甘厚味,或外感熱邪內傳,導致脾經鬱熱,陽氣亢盛,進一步影響脾胃運化功能,並上擾心神。
臨床表現
脾實熱的典型症狀包括:
- 足寒脛熱:陽熱上壅,下肢氣血失調,故足部寒冷而小腿灼熱。
- 腹脹滿:脾失健運,氣機壅滯,腹部脹滿不舒。
- 煩擾不寐:熱擾心神,致心煩意亂、夜臥不安。
- 口舌生瘡:脾開竅於口,熱邪上攻,可見唇口乾焦、舌本腫硬、口腔潰瘍。
- 咽喉不利:熱壅上焦,咽喉腫痛,言語沉濁。
- 身重疼痛:濕熱困脾,經氣不暢,故身體沉重、轉側不利。
- 二便異常:兼見大便秘結、小便短赤,為熱邪內結之象。
病因病機
《太平聖惠方》卷五指出:「脾實則生熱,熱則陽氣盛。」脾主運化,若實熱內蘊,則運化失司,進一步導致:
- 氣機壅滯:熱邪阻滯中焦,升降失常,故見腹脹、噯氣。
- 津液耗傷:熱盛傷津,口乾舌燥,甚則便秘。
- 熱擾心神:陽熱上炎,心胸煩悶,急躁易怒。
治療原則
治宜瀉脾清熱、通腑導滯,常用方劑包括:
- 瀉脾大黃湯:以大黃、黃芩、梔子等清瀉脾熱,適用於熱結便秘者。
- 瀉脾赤茯苓湯:以赤茯苓、澤瀉、黃連等利濕清熱,適合濕熱並重者。
- 黃連解毒湯:若熱毒熾盛,可加減黃連、黃柏以瀉火解毒。
相關鑑別
- 脾虛濕困:雖有腹脹身重,但多伴疲乏、舌淡苔膩,無實熱之象。
- 胃火熾盛:以胃脘灼痛、消穀善飢為主,病位偏上焦。
脾實熱證屬中焦實證,臨床須辨明熱邪輕重,兼顧濕、滯等兼夾因素,靈活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