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水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脾水
脾水為中醫五臟水腫病之一,屬水氣病範疇,主要因脾陽虛衰、運化水濕功能失職所致。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提出「諸濕腫滿,皆屬於脾」,強調脾臟在水液代謝中的核心作用。《金匱要略·水氣病脈證並治》進一步描述其典型症狀:「脾水者,其腹大,四肢苦重,津液不生,但苦少氣,小便難。」指出脾水以腹部脹大、肢體沉重、氣短乏力、小便不利為主要表現。
病因病機
脾水的形成與脾陽不足密切相關。脾主運化,若陽氣虛弱,則水谷精微難以輸布,水濕內停,泛溢肌膚而成水腫。此外,飲食不節、勞倦過度或久病傷脾,皆可導致脾失健運,水濕壅滯。此病機與「脾為生痰之源」的理論相通,水濕聚積日久,可能進一步影響肺、腎等臟腑,加重水腫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腹部脹滿如鼓(腹水),四肢沉重浮腫,活動後尤甚。
- 兼症:
- 氣虛症狀:少氣懶言、神疲乏力。
- 津液不布:口乾但飲不多,因脾虛不能化生津液。
- 濕困中焦:食慾不振、面色萎黃或蒼白。
- 舌脈:舌質淡胖、邊有齒痕,苔白滑或膩;脈象多濡緩或沉弱。
證候辨析
脾水與其他水腫病鑑別要點在於其「脾虛濕盛」的特質:
- 與腎水區別:腎水多伴腰膝酸冷、下肢浮腫明顯,且常見陰寒症狀(如畏寒、夜尿頻)。
- 與肺水區別:肺水常因外感誘發,先見頭面浮腫,兼咳嗽氣逆。
脾水病程較長,屬本虛標實之證,以脾陽虛為本,水濕內停為標。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療脾水以「溫陽健脾、利水滲濕」為原則,經典方劑如:
- 實脾飲(《濟生方》):主治脾腎陽虛水腫,以附子、乾薑溫陽,白朮、茯苓健脾利濕。
- 苓桂朮甘湯(《金匱要略》):針對脾虛水停,重用茯苓配桂枝通陽化氣。
若兼氣滯腹脹,可佐厚朴、大腹皮行氣除滿;氣虛甚者加黃耆、黨參補益中氣。
相關理論延伸
脾水與「十水」中的「脾虛水」相類,後世醫家如《諸病源候論》將水腫分為十種,脾水屬其中一類,強調「土不制水」的病機。此外,《醫宗金鑒》指出,脾水日久可發展為「單腹脹」(鼓脹),提示病情深重時需兼顧活血化瘀。
脾水的調理需注重恢復中焦運化機能,臨床亦常配合針灸(如艾灸足三里、陰陵泉)或食療(薏苡仁、山藥等健脾之品),以標本同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