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脾水,病證名。五臟水腫病之一。因脾陽虛、脾失運化水濕的功能而致的水腫病。《素問.至真要大論》有「諸濕腫滿,皆屬於脾」的記述。《金匱要略.水氣病脈證並治》:「脾水者,其腹大,四肢苦重,津液不生,但苦少氣,小便難。」常兼見食少,面色萎黃等症,其脈多濡。參見水腫、十水條。

脾水的病因病機

脾水的病因,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
  1. 脾陽虛弱:脾陽虛弱,運化水濕功能失常,水濕停聚,形成脾水。
  2. 飲食不節:飲食不節,過食生冷肥甘厚味,損傷脾胃,脾失運化,水濕內停,形成脾水。
  3. 勞倦過度:勞倦過度,耗傷脾氣,脾失健運,水濕內停,形成脾水。
  4. 外感濕邪:外感濕邪,侵襲脾臟,脾失運化,水濕內停,形成脾水。

脾水的臨床表現

脾水的臨床表現,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
  1. 腹脹:腹脹是脾水的主要臨床表現之一,多見於中上腹部,可伴有腹痛、腹瀉等症狀。
  2. 四肢沉重:四肢沉重是脾水的另一個主要臨床表現,多見於下肢,可伴有乏力、疲倦等症狀。
  3. 食少便溏:食少便溏是脾水的常見症狀,多見於脾虛水濕內停者。
  4. 面色萎黃:面色萎黃是脾水的常見症狀,多見於脾虛水濕內停者。
  5. 舌淡苔白:舌淡苔白是脾水的常見舌象,多見於脾虛水濕內停者。
  6. 脈濡緩:脈濡緩是脾水的常見脈象,多見於脾虛水濕內停者。

脾水的治療

脾水的治療,以健脾利水為主,可根據具體病情,配合其他治療方法。

  1. 健脾利水的中藥

常用的健脾利水中藥有:白朮、茯苓、澤瀉、車前子、薏苡仁、蒼朮、大腹皮、厚朴等。 2. 針灸治療

針灸治療脾水,可根據具體病情,選擇合適的穴位進行針刺,常用的穴位有:中脘、足三里、天樞、水道、大腸俞、脾俞等。 3. 食療治療

脾水的食療,以健脾利水、清淡易消化為主,可選擇以下食物:山藥、白扁豆、薏苡仁、冬瓜、西瓜、綠豆、赤小豆、荸薺、蓮子、百合等。

脾水的預防

  1. 飲食有節:飲食要注意有節,不宜過食生冷肥甘厚味,以免損傷脾胃。
  2. 勞逸適度:勞逸要適度,避免過度勞累,以免耗傷脾氣。
  3. 注意保暖:注意保暖,避免受寒,以免外感濕邪。
  4. 定期體檢:定期體檢,早期發現脾水,以便及早治療。

脾水是一種常見的脾胃疾病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引起一系列的併發症,因此,大家一定要重視脾水的預防和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