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陳言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陳言(南宋醫家)

生平與著作

陳言(約1121-1190年),字無擇,南宋著名醫家,浙江青田人。其醫學思想深植於《黃帝內經》與《金匱要略》傳統,尤以病因學研究著稱。陳氏畢生致力於醫學理論與臨床實踐,曾編纂《依源指治》手稿,系統論述疾病之病因病理,然此書未能刊行流傳。

三因學說體系

陳言最具影響力的貢獻在於其創立的「三因學說」,集大成於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(簡稱《三因方》)。此學說在張仲景《金匱要略》三因論基礎上進行了系統性發展:

  1. 內因:指七情(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)所傷,情志失調導致臟腑氣機紊亂。《三因方》詳述「七情過極,皆從心發」,強調情志因素對五臟的特定影響模式。
  2. 外因:即六淫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外感,陳言特別指出六淫致病具有季節性特徵,並提出「六氣皆能化火」的病理轉化學說。
  3. 不內外因:包括飲食勞倦、跌撲金刃、蟲獸所傷等非情志亦非外感因素。陳言對此類病因的辨證尤為精細,如區分「飲食自倍」與「飢飽失時」的不同病理機制。

診斷學貢獻

陳言提出「辨因之初,無逾脈息」的診斷原則,在《三因方》中發展出獨特的脈證對應體系:

  • 七情脈:如「怒則脈弦」、「思則脈結」等情志脈象特徵
  • 六淫脈:確立「風浮、寒緊、暑虛、濕濡、燥澀、火數」的脈象辨識要點
  • 三因合病脈:闡述多種病因交雜時的複合脈象特徵

治療學特色

《三因方》收載方劑千餘首,體現其「因證制方」的治療思想:

  • 七情病:重視調肝解鬱,創製多首疏肝和營方劑
  • 六淫病:強調「因時製宜」,發展出季節性用藥法度
  • 複合病因:首創「三因合治」方劑配伍原則

歷史影響

陳言三因學說成為中醫病因學的規範框架,直接影響後世醫家如張從正、李杲等人的理論發展。明代《普濟方》、清代《醫宗金鑒》等大型醫籍均以三因分類疾病。其學說至今仍是中醫基礎理論教學的核心內容。

陳言(明代醫家)

生平與著作

陳言(生卒年不詳),字西溪,明代醫家,福建建陽人。精於針灸,所著《秘傳常山楊敬齋針灸全書》雖部分內容與徐鳳《針灸大全》相似,但其獨特的圖示系統具有重要價值。

針灸學特色

該書包含137幅精美穴位與病證圖譜,具有以下學術特點:

  1. 經穴定位系統:首創「三維取穴法」,結合體表標誌、骨度分寸與動態取穴
  2. 病證配穴圖:以圖解形式展示54種常見病的針灸治療方案
  3. 操作技法圖示:詳細繪製各種刺法、灸法的操作要領

學術價值

書中保留了大量明代民間針灸經驗,特別是:

  • 獨特的「流注八法」時間針法
  • 罕見的「經外奇穴」系統記載
  • 詳細的灸法分類(包括直接灸、隔物灸等12種技法)

此書雖流傳不廣,但為研究明代針灸學發展提供了珍貴文獻,其中圖示系統對後世針灸教材的編纂影響深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