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死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脾死脈象詳解

「脾死」為中醫脈診術語,指脾臟精氣耗竭、功能敗壞時所呈現的危重脈象,屬「真臟脈」之一。此脈象特徵源於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平人氣象論》,原文描述:「死脾脈來,銳堅如鳥喙,如鳥之距,如屋之漏,如水之流,曰脾死。」以下分述其脈象特徵與中醫理論內涵:

一、脈象特徵

  1. 銳堅如鳥喙
    脈來尖銳堅硬,似鳥喙之鋒利,全無柔和之象。此為脾土之氣斷絕,失去濡潤緩和之性,脈道緊繃如弦,反映脾胃生化之源枯竭。
  2. 如鳥之距
    脈勢短促而突兀,如鳥爪距骨之僵硬。中醫認為,脾主肌肉,脾氣衰敗則肌肉失養,脈象亦呈現僵硬不靈動之態。
  3. 如屋之漏
    脈律散亂不勻,似屋漏滴水,時快時慢,間歇無序。此因脾失統血之功,氣血運行失調,脈氣無法連續。
  4. 如水之流
    脈勢沉散無根,如水流逝而不返,重按即散。提示脾陽衰微,無法固攝脈氣,屬「無胃氣」之兆。

二、理論基礎

  1. 脾為後天之本
    脾主運化水穀精微,為氣血生化之源。若脾脈呈現真臟脈象,代表脾胃功能徹底衰敗,無法維繫生命基本需求。
  2. 五行與脈象關聯
    脾屬土,正常脾脈應從容和緩,帶有「胃氣」(柔和之象)。「脾死脈」全然失去土德之緩,反見金行之堅銳(如鳥喙)與水行之流散,為五行相乘、臟氣孤絕之危候。
  3. 真臟脈與預後
    《內經》提出「真臟脈見者死」,因五臟精氣外泄,無法內守。脾死脈即真臟脈之一,臨床多見於晚期重病,如癌病惡液質、重度營養不良等氣血津液耗竭之證。

三、古籍補充

除《素問》外,《脈經》進一步闡釋:「脾死脈,浮之脈大緩,按之中如覆杯,潔潔狀如搖者死。」意指浮取雖見大而緩之象,但沉取則如倒扣之杯,中空搖晃,此為脾氣外脫、中焦崩塌之象,與《內經》所述互為參照。

綜上所述,「脾死」脈象為中醫診斷脾臟功能極度衰竭的重要指標,其特徵結合形、勢、律三者,深刻體現中醫「以脈候氣」的辨證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