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死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脾死臟

脾死臟為中醫脈學術語,指脾臟真氣衰竭、生機殆盡之危重脈象。此脈象反映脾之陰陽氣血俱敗,臟腑功能幾近停滯,屬《金匱要略》所論「五臟死脈」之一,預後極差。

脈象特徵

  1. 浮取大堅,重按中空
    輕觸脈位,覺其脈形闊大而堅硬,然沉取時脈管驟然空豁,如按覆杯,外實內虛。《金匱要略》稱「浮之大堅,按之如覆杯潔潔」,喻其狀若倒扣之杯,表面緊硬而內裡空蕩無物。此象乃脾陽衰微,無力運化水穀精微,氣血失充,脈道失濡所致。
  2. 脈來搖蕩,乍疏乍數
    脈律散亂無根,時而急促如雀啄,時而緩慢似屋漏,甚或突然中斷,良久復動。此因脾土氣絕,無法統攝脈氣,五臟之氣失其調和,故脈象躁動不寧,呈現「狀如搖者」之態。

病機溯源

脾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水穀、統攝血液。若久病耗傷,或暴病折損,致脾氣敗絕,則:

  • 陽氣消亡:脾陽不振,陰寒內盛,故脈浮大而外見假實。
  • 精血枯涸:脾失健運,氣血生化無源,脈道不得充養,遂呈中空之象。
  • 升降逆亂:脾樞機廢弛,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,脈氣失序而搖蕩不定。

古籍佐證

《脈經》言:「脾脈來如屋之漏,如水之流,此謂不及,病在中。」若進一步發展為「如鳥之喙,如屋之漏」,則屬脾氣已絕之兆。《醫宗金鑒》亦指出,脾死脈見「堅銳如烏之喙」,主「脾氣已脫,不可治也」。

此脈多見於重證泄瀉、水腫晚期,或癥積、血證等慢性病終末階段,標誌著脾臟功能徹底衰竭,陰陽離決在即。醫者遇此脈象,須參合形、神、色、症,綜合斷其吉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