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損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脾損

脾損是一種脾臟虛損的病證,也是五臟虛損中的一種。損脾主要表現為消瘦。《難經》中提到「三損損於肌肉,肌肉消瘦,飲食不為肌膚。」「損其脾者,調其飲食,適寒溫。」這裡指出脾主運化水谷以生氣血,脾虛時會表現為飲食不化,肌肉消瘦等症狀。因此,在治療脾損時需要調節飲食,適當選擇寒溫的食物。

脾損的治療方案有幾種,其中常用的是四君子湯。此外,根據沈金鰲的建議,也可以加入諸如谷麥芽、神曲、雞內金等藥物。在《雜病源流犀燭》中也提到十全大補湯的使用,這些都是常見的治療脾損的方劑。

脾損的病因主要有先天不足、後天失調和病邪侵襲等幾方面。先天不足是指脾臟功能受到先天之精的影響,如果先天之精不足,脾臟功能就會減弱,導致脾虛。後天失調包括飲食不節、勞倦過度、情志不遂等不良生活習慣,都會對脾胃造成損害,導致脾虛。此外,外感風寒、濕熱等邪氣也能侵襲人體,損害脾臟,導致脾虛。

治療脾損的方法主要包括健脾益氣、補脾和胃以及溫補脾腎等。健脾益氣是主要的治療手段,常用的藥物有黃芪、黨參、白朮、茯苓和山藥等。補脾和胃可以緩解脾胃虛弱引起的消化不良和食慾不振等症狀,常用的藥物有人參、白朮和甘草等。溫補脾腎可以改善因脾腎陽虛引起的腰膝酸軟和畏寒肢冷等症狀,常用的藥物有附子、肉桂和乾薑等。

為了預防脾損,首先要注意飲食有節,定時定量,避免過飽過飢,也不宜食用生冷油膩、辛辣刺激的食物。其次,在勞逸方面要保持適度,避免過度勞累,也不宜長期久坐不動。此外,要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最後,適當進行鍛煉可以增強體質,提高脾胃功能。

總結來說,脾損是一種常見的脾胃疾病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出現消瘦乏力等症狀,嚴重時甚至危及生命。因此,一旦出現脾損症狀,應該及時就醫,以免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