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損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脾損

脾損為中醫病證名,屬五臟虛損之一,又稱「損脾」。其核心病機在於脾臟功能受損,導致氣血生化不足,進而影響肌肉與形體。

病因病機

脾主運化,為後天之本,負責將水穀精微轉化為氣血,濡養全身肌肉。《難經·十四難》指出:「三損損於肌肉,肌肉消瘦,飲食不為肌膚。」脾損患者因脾失健運,水穀精微無法有效吸收與輸布,故見形體消瘦、肌肉萎弱,甚則飲食雖入卻難以化生氣血,肌膚失養。

臨床表現

脾損的典型症狀包括:

  1. 形體消瘦:因脾虛氣血不足,肌肉失於濡養。
  2. 食欲不振或食後腹脹:脾運無力,納化功能減退。
  3. 倦怠乏力:氣血虧虛,四肢百骸失於溫煦。
  4. 面色萎黃:脾色主黃,氣血不充則面色無華。

治療原則

《難經》提出:「損其脾者,調其飲食,適寒溫。」強調調理飲食與生活起居為治療根本。虞庶進一步註解:「脾化水穀以生氣血。今見脾損,飲食不為肌膚,宜調節飲食,無令傷脾也。」指出需避免飲食不節,以減輕脾臟負擔。

常用方藥

  1. 四君子湯加減:以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為基礎,益氣健脾。若兼食積不化,可加谷芽、麥芽、神曲、雞內金等助運化滯。
  2. 十全大補湯(見《雜病源流犀燭》):適用於脾損兼氣血兩虛者,以四君子湯合四物湯加黃耆、肉桂,溫補氣血。

相關概念辨析

脾損與一般「脾虛」有所不同:

  • 脾虛範圍較廣,包含氣虛、陽虛、濕困等證型,表現多樣。
  • 脾損專指因虛損導致的肌肉消瘦、氣血生化失職,屬虛損重證,常與長期勞倦、久病或飲食失調相關。

延伸探討

脾損若久而不癒,可能進一步影響他臟,如「土不生金」導致肺氣虛弱,或「氣血兩虧」累及心神。故治療時需兼顧整體,必要時結合補肺、養心等法。

(參見「虛損」條,以了解五臟虛損之整體脈絡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