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統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脾統血

「脾統血」為中醫生理學重要術語,指脾臟具有統攝、固攝血液,使其正常循行於脈中,防止逸出脈外的生理功能。此理論源自《難經·四十二難》所載:「(脾)主裹血,溫五臟」,明確指出脾與血液運行之間的密切關係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氣血相依,脾為氣血生化之源
    中醫認為「氣為血之帥」,血液的運行依賴氣的固攝與推動。脾主運化,將水穀精微化生為「營氣」,營氣與津液結合生成血液,故脾為氣血生化之源。若脾氣充足,則能透過氣的固攝作用,確保血液循行於經脈之內;反之,脾氣虛弱則統血無力,易致出血。
  2. 脾主中焦,協調血液運行
    脾位居中焦,為氣機升降之樞紐,其功能正常則能維持「清陽上升,濁陰下降」的生理狀態。此機制間接影響血液的分布與運行,使血行有序而不妄溢。若脾失健運,中焦氣機紊亂,可能導致血不歸經,出現皮下出血、便血、崩漏等症。
  3. 與其他臟腑的關聯

    • 與肝協調:肝主藏血,調節血量;脾統血,固攝血液。二者一疏一攝,共同維持血液動態平衡。
    • 與心相關:心主血脈,推動血液運行;脾統血則確保血行不溢。心脾氣虛時,易見心悸、出血並見之證。

病理表現

脾失統血常見於「氣虛不攝」之證,臨床表現包括:

  • 慢性出血:如月經過多、便血、皮下紫斑(肌衄),血色多淡紅質稀。
  • 伴隨脾虛症狀:面色萎黃、倦怠乏力、舌淡脈弱等。
    此類病症多因勞倦、久病傷脾,或飲食不節損耗脾氣所致,治療當以「補脾益氣、引血歸經」為原則,如歸脾湯、補中益氣湯等方劑之應用。

經典與現代闡釋

《血證論》進一步闡明:「脾陽虛則不能統血,脾陰虛又不能滋生血脈」,強調脾之陰陽平衡對統血功能的重要性。現代中醫亦結合「脾-免疫-微循環」理論,認為脾統血功能與血小板功能、血管內皮完整性等機制相關,體現中醫理論的整體觀與實踐價值。

綜言之,「脾統血」不僅是中醫對血液生理的獨特認識,更反映了「脾為後天之本」在維持生命活動中的核心地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