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脾土

一、中醫臟象學說中的脾土
在中醫理論中,「脾土」為五臟之「脾」的代稱,屬五行之「土」,為後天之本,氣血生化之源。《素問·氣交變大論》言:「歲木太過,風氣流行,脾土受邪。」此處「脾土」即指脾臟,強調其受外邪侵襲時的功能失調。

  1. 生理功能

    • 主運化:脾土負責運化水穀精微,將飲食轉化為氣血,輸布全身。《黃帝內經》稱「脾為倉廩之官」,主掌消化吸收。
    • 主統血:脾氣能固攝血液,防止血溢脈外。若脾虛不統血,易見便血、崩漏等症。
    • 主肌肉四肢:脾土健運則肌肉豐盈、四肢有力;反之則消瘦乏力,所謂「脾主身之肌肉」(《素問·痿論》)。
  2. 與他臟關係

    • 土生金:脾土為肺金之母,脾虛常導致肺氣不足,出現氣短、易感等症。
    • 土克水:脾土能制約腎水,防止水濕泛濫;若脾虛濕盛,則水液停聚,形成水腫、痰飲。

二、經絡穴位中的脾土
脾土亦為推拿與小兒穴位名稱,即「脾經」,屬小兒推拿特定穴,位於拇指橈側緣或掌面。

  1. 定位與操作

    • 《幼科推拿秘書》載:「大拇指屬脾土」,其絡聯天樞、列缺、足三里等穴。
    • 手法分補瀉:
      • 補脾土:旋推拇指螺紋面或直推橈側緣(向心方向),用於脾虛泄瀉、食欲不振。
      • 清脾土:離心方向直推,可清濕熱、治痰嗽。
  2. 臨床應用

    • 《針灸大成》強調:「脾經有病食不進,推動脾土效必應。」推拿此穴可調理消化不良、積滯等症。
    • 與其他配穴聯用,如「補脾土+揉足三里」增強健脾之效。

三、脾土與五行理論
中醫以五行闡釋脾土特性:

  • 土性敦厚:脾喜燥惡濕,需如土壤般穩健方能化生萬物。
  • 長夏主氣:脾土與季節中的「長夏」相應,此時濕氣重,易傷脾陽,故養生強調「健脾祛濕」。

四、脾土失調的病理表現

  1. 脾氣虛:食少腹脹、大便溏薄、面色萎黃。
  2. 脾陽虛:畏寒肢冷、完穀不化、水腫。
  3. 濕困脾土:頭身困重、脘悶苔膩,甚則形成「痰濕」。

脾土為中醫核心概念,貫穿臟腑、經絡、五行學說,其功能正常與否直接影響整體健康。歷代醫家對脾土之論述,均強調「調脾胃以安五臟」的重要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