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王不受邪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脾王不受邪
概念溯源
「脾王不受邪」一語出自東漢張仲景《金匱要略·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》,原文記載:「夫治未病者,見肝之病,知肝傳脾,當先實脾,四季脾王不受邪,即勿補之。」其中「王」字通「旺」,意指脾胃功能旺盛則正氣充足,外邪難以侵犯。
中醫理論基礎
脾胃為後天之本
中醫認為「脾為後天之本」,主運化水穀精微,為氣血生化之源。《素問·靈蘭秘典論》云:「脾胃者,倉廩之官,五味出焉。」脾主運化的功能包括:
- 運化水穀:將飲食轉化為精微物質
- 運化水濕:參與水液代謝
- 升清功能:將精微物質上輸心肺
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
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」的理論,脾王則正氣充足,自然能夠抵禦外邪。脾的功能旺盛時:
- 氣血生化有源,營衛之氣充足
- 水濕運化正常,痰濕無從滋生
- 中焦氣機通暢,升降出入有序
四季脾王理論
《金匱要略》提出「四季脾王」的概念,認為脾土在四季中皆有其重要性:
- 春:肝木當令,脾土受制,需防肝木乘脾
- 夏:心火當令,火生土,脾得助而旺
- 長夏:濕土當令,脾主時而旺
- 秋:肺金當令,土生金,脾為母臟
- 冬:腎水當令,土克水,脾能制約
臨床應用
治未病思想
「脾王不受邪」體現了中醫「治未病」的預防思想。在肝病治療中,仲景強調「見肝之病,知肝傳脾,當先實脾」,即通過調理脾胃來預防疾病傳變。
脾胃調護要點
保持脾王狀態需注意:
- 飲食有節,不過飢過飽
- 避食生冷,以免損傷脾陽
- 適當運動,助脾運化
- 調暢情志,防止思慮傷脾
與其他臟腑關係
肝脾相關
肝主疏泄,脾主運化,肝脾關係密切。肝氣疏泄有助脾之運化,而脾運正常則肝血充足。若肝氣鬱結,常可橫逆犯脾,導致「肝脾不和」。
心脾相生
心主血,脾統血,兩者在血液生成與運行方面密切配合。心火下溫脾土,助其運化;脾土化生營血,上奉於心。
歷史發展
「脾王不受邪」理論對後世影響深遠:
- 李東垣《脾胃論》發展為「內傷脾胃,百病由生」
- 張景岳提出「養生家當以脾胃為先」
- 清代醫家更強調「脾為生痰之源」
這一理論至今仍是中醫預防醫學和內科調理的重要指導原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