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為生痰之源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「脾為生痰之源」中醫理論探析

「脾為生痰之源」為中醫病因病理之重要術語,用以闡述痰飲證之核心病機。痰飲作為病理產物,其生成與脾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,此理論源自《內經》對水濕運化之論述,並經後世醫家如《醫宗必讀》進一步闡發,成為中醫痰證辨治之關鍵。

一、脾之生理功能與痰飲生成

脾屬中焦,主運化水穀精微及水濕,為「後天之本」。《素問·經脈別論》言:「飲入於胃,遊溢精氣,上輸於脾,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。」此過程說明脾臟於水液代謝中扮演樞紐角色:

  1. 運化水濕:脾氣健旺則水液得以正常輸布,化為津液濡養周身。
  2. 升清降濁:脾主升清,將水穀精微上輸心肺;胃主降濁,二者協調則水液不滯。

若脾氣虛弱,運化失司,則水濕內停,聚而為痰。《諸病源候論》稱:「痰飲者,由氣脈閉塞,津液不通,水飲氣停在胸腑,結而成痰。」此即「脾虛生濕,濕聚成痰」之病理過程。

二、痰飲之病理特徵與臨床表現

痰飲既成,隨氣機升降流竄,可致百病。明代張景岳於《景岳全書》中強調:「痰即水也,其本在腎,其標在脾。」然痰之直接生成,多責之於脾:

  • 痰濕困脾:症見脘痞納呆、身重倦怠、舌苔白膩。
  • 痰濁上犯:痰蒙清竅則頭暈目眩;痰阻肺絡則咳喘痰多。
  • 痰瘀互結:久病痰凝,阻滯經絡,可生癥瘕積聚。

三、歷代醫家之論述與治法

《醫宗必讀·痰飲》指出:「治痰不理脾胃,非其治也。」李中梓更直言「脾復健運之常,而痰自化」,強調調脾為治痰之本。臨床治則包括:

  1. 健脾化痰:如六君子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陳皮、半夏)補脾祛痰。
  2. 溫陽利水:若痰飲屬寒,苓桂朮甘湯可溫脾化飲。
  3. 燥濕運脾:平胃散(蒼朮、厚朴、陳皮、甘草)治濕阻中焦之痰濁。

四、痰證與五臟之關聯

雖云「脾為生痰之源」,然痰飲之成亦涉及他臟:

  • 肺為貯痰之器:痰飲停肺則咳喘,治當宣肺化痰。
  • 腎為生痰之本:腎陽不足則水泛為痰,需溫腎化氣。
  • 肝氣鬱滯助痰:肝鬱乘脾,氣滯津停,可佐疏肝理氣。

此理論體系體現中醫「整體觀」與「辨證求因」之特色,亦為「治病求本」思想之實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