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為吞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中醫名詞「脾為吞」詳解
「脾為吞」一詞源自《素問·宣明五氣篇》,指脾臟功能失調時所表現的吞咽異常症狀,如吞酸、反胃等。此概念屬中醫藏象學說中「五氣所病」的範疇,反映脾與消化系統的密切關聯。
理論基礎
- 脾的生理功能
- 運化水穀:脾主運化,將飲食精微轉輸至全身,為氣血生化之源。
- 升清降濁:脾氣主升,維持水穀精微與代謝產物的正常輸布。若脾虛失運,則清陽不升、濁陰不降。
-
病機分析
張志聰於《黃帝內經集注》闡釋:「脾氣病而不灌溉於四臟,則津液反溢於脾竅之口。」意指脾失健運時,水穀精微無法上輸心肺、下滋肝腎,反而上逆於口咽,形成吞酸、噯氣等症。此與現代中醫「脾虛濕困」或「肝脾不調」所致的胃氣上逆機制相通。
臨床表現與辨證
- 常見證型
- 脾虛濕阻:吞咽酸水、脘悶納呆,舌苔白膩,脈濡緩。
- 肝鬱犯脾:吞酸伴脅脹、噯氣頻作,脈弦。
- 寒濕困脾:吞唾清涎、喜溫畏寒,舌淡胖。
-
相關病症
與「吞」相關的症狀除吞酸外,亦包含「噫氣」「反胃」,甚則「梅核氣」(痰氣交阻於咽喉),均可能與脾失轉輸、氣機升降失常相關。
古籍延伸探討
《靈樞·口問》提到「胃中有熱則蟲動,蟲動則胃緩,胃緩則廉泉開,故涎下」,進一步說明脾胃功能紊亂可導致津液外溢。後世醫家如李東垣《脾胃論》強調「內傷脾胃,百病由生」,脾虛所致濕濁內停,亦是「吞」症的重要病機。
與他臟關係
- 肝脾互動:肝氣鬱結可橫逆犯脾,致「土虛木乘」,加重吞酸症狀。
- 脾腎相關:腎陽不足則脾失溫煦,水濕不化,上泛為涎,可見於老年虛寒性吞咽異常。
治法參考
歷代醫家針對「脾為吞」的治療多從調理脾胃氣機入手,如:
- 健脾化濕(參苓白朮散)
- 疏肝和胃(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)
- 溫中降逆(理中湯加吳茱萸)
此理論體現中醫「整體觀」與「臟腑相關」思想,將局部症狀歸因於內臟功能失調,為臨床辨治提供重要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