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為涎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脾為涎,指的是脾臟主掌涎液的生成和分泌。涎液由水分、黏液蛋白、免疫球蛋白和溶菌酶等成分組成,是一種無色透明的液體。它的功能包括滋潤口腔、幫助消化、清潔口腔、保護牙齒等。

脾為涎源於中醫五行學說,根據這一理論,人體五臟(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)與五行(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)之間存在對應關係。脾臟屬土,而涎液屬水,因此脾臟負責生成和分泌涎液。

《素問·宣明五氣篇》中提到:“脾為涎,其味甘,其色黃,其氣和,其音緩,其動散,其病脹滿,其堅腫,其寒熱,其痛緩,其汗出,其味甘,其色黃,其氣和,其音緩,其動散,其病脹滿,其堅腫,其寒熱,其痛緩,其汗出。”這段話介紹了脾臟主掌涎液的生成和分泌,以及脾臟病變時可能出現的症狀。

脾臟在人體生理功能中起著重要作用。作為人體最大的消化器官,脾臟主要負責分解食物中的營養物質、吸收營養並轉化為能量。另外,脾臟還擔負著造血、免疫和解毒的功能。

養護脾臟的方法包括:

  • 飲食宜清淡,少吃油膩、辛辣、刺激性食物。
  • 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,以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。
  • 適度運動,增強體質。
  • 保持良好的心情,避免情緒波動。
  • 定期檢查,早發現早治療。

因此,養護脾臟對維護整個身體的健康至關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