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痿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脾痿

脾痿,又稱肉痿,屬中醫痿證之一,首見於《醫宗必讀·痿》。其病機核心在於脾臟功能失調,導致肌肉失養,表現為肢體痿弱無力,甚則肌肉萎縮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脾失健運:脾主運化水穀精微,若因飲食不節、勞倦過度,或久病傷脾,致使脾氣虛弱,運化無力,水穀精微無法輸布至肌肉,則肌肉失養而痿弱。
  2. 濕熱困脾:外感濕熱之邪,或過食肥甘厚味,濕熱內蘊,困阻脾陽,氣機不暢,精微不布,肌肉弛緩不用。
  3. 氣血虧虛:脾為氣血生化之源,若脾虛日久,氣血化生不足,肌肉筋脈失於濡養,遂成痿證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肢體軟弱無力,尤以四肢為甚。
  • 肌肉鬆弛,漸見萎縮,活動受限。
  • 或伴面色萎黃、食欲不振、腹脹便溏等脾虛症狀。
  • 若濕熱內蘊,可見身重困倦、舌苔黃膩。

辨證論治

  1. 脾氣虛弱證

    • 治法:健脾益氣,升清養肌。
    • 方藥:補中益氣湯(《脾胃論》)加減,重用黃芪、黨參以補脾益氣,佐以白朮、陳皮健脾燥濕。
  2. 濕熱困脾證

    • 治法:清熱化濕,通利筋脈。
    • 方藥:四妙丸(《成方便讀》)合參苓白朮散,以黃柏、蒼朮清熱燥濕,薏苡仁、牛膝利濕通絡。
  3. 氣血兩虛證

    • 治法:益氣養血,濡潤肌肉。
    • 方藥:歸脾湯(《濟生方》)加減,配伍當歸、龍眼肉補血,人參、白朮健脾生血。

相關概念辨析

  • 痿證:泛指肢體筋脈弛緩、軟弱無力之病證,分為皮、脈、筋、肉、骨五痿,脾痿屬其中「肉痿」。
  • 肉痿:強調病位在肌肉,與脾主肌肉之生理功能密切相關,故《醫宗必讀》直言「脾痿者,肉痿也」。

脾痿之治,首重調理脾胃,蓋「治痿獨取陽明」(《素問·痿論》),陽明胃與太陰脾相表裡,脾胃健則氣血充,肌肉得養而痿證自緩。